这所先导学校开办的是中文课程,日常以中文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
1.体现种族融和的班级编制
学校设上午班、下午班、全日班及幼儿托管服务,实行双班主任制,参与本计划的班别为中文班,由两位本地教师协作照顾一班幼儿。
2.订立一致的教学语言
学校本地教师主要使用广东话作为日常教学语言。由于大部分非华语幼儿并不会听广东话,也不会说广东话,学校教师会订立一致的教师课堂语言,例如“起立”、“把书包放好”、“做得好”等,尽量以浅显的句式制订这些课室指令,期望幼儿能在短期内理解课堂语言,尽快投入正规课程的学习。课程以幼儿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为单元,采用综合课程及螺旋式课程,串联语文、体育、美感、音乐等活动,诱发幼儿的好奇心,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部分主题会以方案设计模式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让幼儿主动探索他们有兴趣的知识领域,通过探索﹑计划﹑实践,以至分享成果和感受,来增强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训练。
3.通过以强带弱的策略,加强对学生的支持
中文班以非华语幼儿及本地幼儿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本地幼儿与非华语幼儿的比例为1∶2,教师可安排本地幼儿当小老师,协助两位非华语幼儿学习,通过以强带弱的策略,缩小幼儿的学习差异。学校期望本地学生修完学校课程后,能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能以流利的广东话与人作日常对话,能自行阅读图书,并能复述故事内容,能以正确笔顺书写汉字,并能创作简单句子。学校期望非华语学生修完课程后能理解别人简单的指令,能以完整句子与人作简单的对话,能认读学习过的字词,并能书写笔画较少、构形简单的汉字。此外,学校为高班学生设模拟小学一年级生活课程,通过模拟小学课室常规和学习时间表,为学生入读小学一年级做好准备。
4.培养阅读风气
学校主要采用办学集团所提供的课本,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单元,幼儿通过课本学习与主题相关的字词,由书写字词基本笔画,至认读字词,扩充词汇网络,继而学习创作简单的句子。课程另设儿歌集,期望幼儿通过诵唱儿歌,学习各类字词和句式。课程尤其注重通过学习文本句式和评估活动,加强幼儿的语文基础知识,例如反义词、代词、动词等不同属性字词的运用。此外,学校规定幼儿每月必须最少阅读一本图书,并完成阅读报告,以培养幼儿喜爱阅读的习惯。
5.巩固幼儿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校中文课程注重加强幼儿的基础语文知识,例如笔画、笔顺、部件、词类、阅读技巧、句式等,以期幼儿能顺利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衔接。在识字方面,幼儿按该月主题,学习与主题相关的字词,教师通过教室的字卡展示及词类活动,扩充幼儿的词汇量。在书写方面,以口唱书空形式,学习正确的笔顺,教室的笔顺区和字卡展示,能巩固幼儿对字形的印象。此外,学校的中文课程注重汉字部件的学习,幼儿在学习书写和认读时,需指出所学字词所包含的部件,以加强幼儿对字形和字义的联系。最后,幼儿通过教室的句式区和听故事活动,培养以完整句子表达的意识。
6.善用课堂语言及教室布置营造语境
学校教师善用课堂语言,与学生交流时能以简单句子回应,例如当学生指出图卡上的动物“小猫”时,教师能实时回应:“你说得对,这是一只小猫。”又例如教授有关生日的心理词汇时,教师请每位学生复述“生日快乐”一词,教师以“谢谢”回应,从而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此外,教师通过模拟情景教学,创设各种学习情景,刺激幼儿运用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语句表达,以加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室布置方面花了不少功夫,教室分为儿歌区、笔顺区、模拟区及联想词区,让学生时不时接触与主题相关的字词,巩固学生对字词形音义的认识。
7.通过评估促进学习
学校通过持续性方式评估幼儿的学习成效,教师多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例如模拟情景学习活动、幼儿领唱儿歌、部件拼字、建构词汇网络等,评估幼儿运用词汇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并将幼儿的语文发展评估,记录在学习历程档案中。此外,教师也通过各类习作,评估幼儿的书写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8.良好的师生及专业教育团队
学校教师充满活力,也了解每位幼儿的学习背景,与幼儿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因此幼儿能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大大提升幼儿的学习动机。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技巧,能按幼儿的学习能力,配合不同的学习活动。校方每年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安排教学专业人士到校举行分享会和讲座,校方也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由教育局或大专院校举办的教育讲座或工作坊,以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此外,除学校管理层观摩教师教学外,也设家长课堂观摩活动,通过邀请家长到校听课,了解子女的校园生活以及子女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借机了解家长对子女在学习上的期望。
9.鼓励亲子沟通,促进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紧密联系,家长可通过电话、校讯、家长会以及观课活动,了解学校近况以及子女的学习情况。教师鼓励幼儿多与父母分享他们的学习生活,父母纵使不会说中文,也能大概了解子女的学习进展。此外,学校也会邀请家长义工协助举行各种亲子和参观活动,以加强亲子关系和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