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幼儿园由主题教学模式带动语文学习,幼儿通过认读和抄写,学习文本中的字词。部分学校的教学材料沿用办学团体出版的教材,再按幼儿的学习需要修订,也有部分学校由教师自编教材。然而,不论是改编或自编校本教材,教师多依靠经验来判断学习目标和内容,较少让幼儿参与建构学习内容。由于教学内容未必能完全符合幼儿的学习需要和生活经验,有时会较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课堂的学习气氛较弱,幼儿的遗忘率也高,教师常因此而感到困惑和挫败。
使用“综合高效识字法”后,幼儿浸**在丰富和多元的中文语境下,聆听能力不断提高,再通过儿歌唱游活动、心理词汇、部件识字及有系统的识字和书写活动,识字能力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师初期对本教学法存在忧虑,例如个别儿歌文本的字词笔画很多、部件和字形结构复杂,担心幼儿难以认读,并抗拒学习。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觉幼儿均乐意通过诵唱和朗读方式认读字词,更对笔画复杂的字深感兴趣,主动要求教师教他们书写。幼儿的学习表现反映,只要教学内容能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幼儿是不怕困难的,也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另外,学校在实践本研究课程的过程中,体会到教室环境布置及非正规课程对幼儿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通过建构和布置配合主题的课室环境,例如设立儿歌区、心理词汇区、识字区及句式区等,教师善用课堂间的过渡时间、或排队上洗手间的时间,鼓励幼儿到课室的不同角落参观和学习,巩固所学。通过营造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幼儿的语文学习成效倍增。
一、分层教学的尝试
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研究小组作出一些新尝试。考虑到非华语幼儿在学习语言、生活文化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研究小组设计和进行了分层评估习作及故事分层教学两种尝试。幼儿的评估习作及课堂表现,反映分层教学能照顾幼儿在学习表现上的差异,让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致,建立他们学习中文的自信心。
二、提升学校的专业水平
有先导学校反映,本研究计划推动了全体参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以往,学校多就如何推动有效的主题教学及发展全人教育方面进行培训工作,较少讨论如何推动中文教学,更未针对非华语幼儿设计一套有效的中国语文教材和教法。教师也表示,以往的专业培训少有专注于语文教学范畴,因此很少深思如何实践有效的中文教学,以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本计划启发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幼儿学习需要两方面的思考,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实践、反思及检讨会议,教师能体会如何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并通过反复思考及调适课程,设计一套适合非华语幼儿的语文课程和教材。
三、加强学校间的交流
研究计划加强了先导学校的教师及领导层之间的沟通。通过计划中期举办的校本经验分享会,各先导学校教师就他们实践本课程时所运用的教学法、教材、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学时所面对的困难等进行分享及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教师们能更了解其他取录非华语幼儿学校的教学情况及困境,促进语文教学的专业发展。
四、加强家校合作及亲子沟通
学习并不限于校园或课堂内,家庭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阵地。研究小组设计教材时也考虑了这一点,特设容许家长参与评估活动,邀请家长在幼儿诵唱儿歌后给幼儿评分。有先导学校也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小区活动,以促进家校合作,并加强亲子沟通的机会。此外,研究小组成员应学校的邀请,到学校举办家长讲座,除了介绍“综合高效识字法”的理念外,也为家长培养子女学习汉语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期望家长能在家中为幼儿营造有利学习汉语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