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心语:爱的10种写法

第一节 从地标到净土

字体:16+-

流连于真光校园里,欣赏着一栋栋红墙绿瓦的古旧建筑,竟会有种忘记时间、穿越到百年前的错觉。驻足于真光堂、连德堂、必德堂、怀素堂等精美典雅的屋楼之间,端详着它们承载的厚重印记,或许你会跟我一样,忍不住想聆听它的声音,听它讲述百年来的风雨历程。

1.真光堂:真光中学的地标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固体的文化。确实,走进真光中学,令人印象至深的首先就是她的一座座文物建筑,而其中的真光堂,更是校友及外宾拍照留念的首选。

历史上的真光堂由真光书院创始人那夏理女士提议建造,真光女子中学首任校长祈约翰博士负责设计,并借助热心于中国女子教育的美国人鲍夫人慷慨捐出的巨款,于1916年动工,次年夏天修建完成。它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0平方米,是当时校园内最大的建筑,坐落在校园的中轴线上。

真光堂采用了西方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折中主义风格,即西方外廊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相结合。真光堂建筑在一个60厘米高、用粗大的花岗岩石砌筑的基座上,三层高,轴对称,带有重檐歇山屋顶的正座,东西两翼建筑的红墙绿琉璃筒素瓦面。它是那么雄伟,又是那么典雅。

真光一楼、二楼的外廊采用连续的柱廊,而三楼的外廊则采用连续的拱廊,以适应广州高温潮湿的气候。同时还采用中国古代宫殿庙宇的重檐歇山屋顶设计,即简化的飞檐斗拱。正座的重檐与东西两翼的单檐形成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屋面轮廓,显示出它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当时岭南“贵族”学校建筑的气派。

真光堂将西方建筑设计融入岭南建筑中,可谓中西合璧,是中式岭南建筑与西方建筑有机结合的典范。其建筑布局之精巧、技术之高超、风格之特异,为建筑史上所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堪称我国岭南建筑史上的杰作。

在近百年的历程中,真光堂曾进行过六次大的修缮。它东面的那棵樟树虽然饱经沧桑,但仍然生机勃发、苍劲挺拔,成为真光堂变迁的历史见证。如今的真光堂,一楼是阅览室、办公室和展览厅,二楼是藏书室,三楼是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和教师阅览室。几经磨难,却仍然容光焕发。

真光堂是真光中学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历届师生员工的智慧,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现当代教育历史中,真光堂犹如镶嵌在岭南大地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穿越百年的时空,在我们面前熠熠生辉。

2.连德堂——校史展览馆

连德堂建于1917年,是真光女子中学第一期建筑之一,也是真光中学最早的学生宿舍。真光人说到校园的第一期校舍,自然就会联想到一份情谊——一位美国妇人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关爱之情。当年美国的鲍夫人,听闻教会要在中国广州兴建一所女子中学,便捐出巨款,一并兴建了连德堂。

连德堂位于真光中学旧校园的中轴线一侧,是有着一层半地下室的三层楼房,是中西方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楼二楼的拱券连廊是典型的西方建筑特点,能够适应岭南地区高温潮湿的气候。中式的绿色琉璃筒素瓦片窗户雨篷与西方光滑的清水红砖墙交相辉映,中式的青砖内墙与西方的清水红砖外墙巧妙结合。连德堂坐北朝南,这种双层砖墙的结构使得连德堂冬暖夏凉,再加上建有半沉在地面下的地下室,即使是在广州三、四月潮湿的天气,一楼地面也能保持干爽。

连德堂曾经叫过赵一曼楼,是为了纪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牺牲的女革命烈士赵一曼,1952年后成为真光中学的第一宿舍楼。为纪念真光中学著名的校友陈香梅女士而设的香梅书斋也位于此,现在的连德堂成为真光中学的校史展览馆,记录真光的百年历程。

3.必德堂——卓娅楼

必德堂与连德堂位于真光校园旧中轴线的两侧,中间是真光中学的标志性建筑——真光堂。必德堂与连德堂的建筑风格非常相似,都是清水红砖墙、绿色琉璃筒素瓦顶,与真光堂互相辉映,非常协调。

必德堂旁边的校道边,有几株近百年树龄的大树,大树的树冠已经与必德堂齐高了。走进必德堂,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清凉的仙境。蒲桃树叶间的东南风,带来了阵阵凉意;高大的白兰树,遮挡住夏日的阳光,白兰花香弥漫在四周。

“1951年,我就曾经到过这里,当时叫女子中学,必德堂是教师员工的宿舍。我们在广州沙面的绿瓦亭处上了船,船家用橹桨划着水,把我们送到白鹤洞江边的培英码头。在我的记忆中,培英码头也有个绿瓦亭。”真光中学原教导处主任黄拯与笔者偶然在校道上相遇,边走边聊起必德堂的旧事。

“原来必德堂的屋面不是现在所看到的四坡面屋,它是像连德堂的屋面一样,有南北两个老虎窗,供阁楼采光透气用的。原来的必德堂的屋面还有一个大烟囱,位置在屋顶的西北面。二楼西北边有一个房间是舍监室,舍监室内有壁橱和壁炉,现在都不存在了。那时候房间的壁炉,不但可以用来防寒,也可以用来防潮的。房间内壁炉的热气可以赶走广州在春夏交接时候的潮湿。”

黄主任接着说:“1999年,学校将必德堂废旧的木窗换成铝合金窗的时候,施工人员发现必德堂外墙的一面是红砖,而里面的一层是青砖,几十年过去了,红砖和青砖的质量仍然很好。在红砖和青砖中间还留有缝隙,可以把手掌伸进去,据当时施工的人讲,感觉好像有气流在缝隙中流动。”

必德堂的这种双层墙面结构起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再加上建有半沉在地面下的半地下室,即使在广州最潮湿的时候,也能保持地面干爽。这也是必德堂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结合的精妙之处。

在1952年以前,必德堂是真光女子中学师生员工的第二宿舍,后来更名为卓娅楼,与连德堂改叫赵一曼楼一样,都是为了纪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女革命烈士。直到1984年真光中学复名时,才恢复叫必德堂。

4.怀素堂——昔日真光女中的心灵净地

怀素堂坐落在真光中学南北走向的旧中轴线东侧,是一幢坐北朝南,有一层半地下室的重檐绿色琉璃筒素瓦屋面的三层砖混结构楼房,建筑面积2626平方米。怀素堂在最早的时候用作宗教活动场所,后来改为学生宿舍。

怀素堂由美国慈善家怀德氏捐赠2万港元,加之北美教会多方筹款,于1923年建成,是真光女子中学的第三座宿舍楼。

原来怀素堂大门前的台阶是倒“T”字形的,即大门前的楼梯两边还连接着一条向东、向西的楼梯。大门前有一个平台,从大门进去是一楼的门厅,门厅北边是楼梯和厕所,从楼梯可以上二、三楼和阁楼。二楼的中厅可以通向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

怀素堂首层架空,成为半地下室。虽然南面不再建有外走廊,但是在南面的二楼设置了悬挑阳台。阳台的栏杆使用铸铁做的,这在真光的楼房建筑中并不多见。怀素堂是真光女子中学的第二期建筑,也像第一期建筑一样,采用中西结合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同时也引进了当时追求实用的现代主义式的建筑潮流。现代主义潮流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红砖外墙和绿色琉璃瓦屋面,一楼大厅、共享阳台大门的过梁和二楼的窗过梁都砌成圆拱形。

怀素堂整栋楼房的形体为简单的长方体,加四面坡屋,南面二楼设置了悬挑阳台,墙面的清水红砖墙,平整光滑。除了在二楼的窗下墙各有一组12个绿色琉璃通花格,及一楼的两个绿色琉璃通花格外,再无多余装饰,简约而优美。

怀素堂的建筑与第一期校园的建筑又有不同,增加了许多中国建筑的特色。屋面不再建朝南的老虎窗,全是绿色的琉璃筒素瓦坡顶,只保留了阁楼顶上的两个气扇,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二层和三层之间的腰檐脊上,没有安置简化的瑞兽,而是改为凤尾装饰。凤尾既表示是学生宿舍,同时也表现出居住学生的尊贵。怀素堂的四面,也镶嵌了岭南的建筑元素——绿色琉璃陶瓷通花格,与真光中学校园的主体建筑真光堂交相辉映。

1952年,怀素堂曾改名为刘胡兰楼,是真光中学的第四宿舍楼,1984年复名为怀素堂。除了作为学生宿舍之外,早期的怀素堂还有一个宗教室,是当时真光女子中学基督教徒祈祷和研习的地方,如今虽然不复存在,但在当时,尤其是在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年代,怀素堂是真光女子中学的心灵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