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从真光的建筑中,不仅能看到历史、文化和美学,还能看到百折不挠的精神,看到无私奉献的光芒,看到跨越一切屏障的人间大爱。
1.协赞堂——跌宕起伏的见证者
协赞堂初建于1923年,于1926年完工。是一幢坐北朝南,红墙绿瓦屋顶重檐的三层附带一层“地下室”的砖混结构楼房。它的建筑面积为2626平方米,用作学生宿舍。协赞堂在必德堂的西边,地势较低,所以协赞堂设有一层“地下室”。这个“地下室”并不是建在地下,而是建在地面上,但“地下室”的室内高度要比前几层矮,相比之下也稍微潮湿一些。
协赞堂位于旧中轴线西侧,是真光中学的第二期建筑,因此它也像第一期建筑一样保留了西方新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同时还引进了当时现代主义式的建筑潮流。整栋楼房的形体为简单的长方体加四坡屋顶,墙面是做工精湛的清水红砖墙,平整光滑。一楼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绿色琉璃通花,这都是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的体现。
协赞堂最早是用南洋募捐的款项建立的,而“协赞堂”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海外侨胞和真光儿女齐心协力,弘扬海外友人和黄蓝儿女对真光之爱而起的名字。在1952年,协赞堂更名为玛丽黛楼,后来成为专门的男生宿舍。1984年后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协赞堂。
在“**”初期,真光堂西翼阁楼的屋顶遭到了人为纵火的破坏,以致屋顶崩塌。1968年,学校为了修复真光堂西翼阁楼屋顶,经过广州市教育局批准,学校将协赞堂的屋顶和腰檐拆了下来,用拆下来的木料、砖瓦来修复真光堂西翼被破坏的阁楼屋顶。从此协赞堂屋顶就变成混凝土的平顶了,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为什么当时不用新材料来修复真光堂,而要拆协赞堂的屋顶呢?因为“**”初期工厂已经不能正常生产,而学校用于准备复课的时间也非常短,资金非常短缺,所以暂时没有新的材料供给真光堂。
另外,由于协赞堂屋顶的面积比真光堂西翼屋顶稍微大一些,从协赞堂拆下来的绿色琉璃筒、瓦当、红砖和木料等建筑材料,足够用来维修被损坏的西翼阁楼屋顶。协赞堂位于西面的最低处,且用作男生宿舍,因此拆协赞堂比其他楼舍要好。于是协赞堂做了巨大的牺牲,整个建筑外貌仿佛做了一个大的整形手术。
2007年,真光中学投入资金20余万元,由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参照怀素堂的腰檐和屋顶形状,修复了协赞堂的绿瓦屋顶、腰檐和烟囱。现在的协赞堂和校园其他文物建筑一样,红墙绿瓦。古旧的清水红砖墙体,就像陈年的普洱茶叶;新建的绿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刚从泉眼中涌出的甘泉水。用甘泉水冲泡出来的陈年普洱茶,醇厚、柔顺、回甘、唇齿留香。
2.门楼——历经风雨的界碑
1917年秋,在白鹤洞蛇岗的真光女子中学举行了校园一期工程(真光堂、必德堂、连德堂、膳堂和外籍女教员宿舍)落成仪式暨真光女子中学开学大庆典。当时的真光女子中学占地60亩,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占地范围是由界碑来确定的,所以真光中学在北边的界碑地点修建了一座门楼。这座门楼既是真光女子中学的北界碑,同时也是学校北面的门户,初显了学校的贵气与神秘。
1919年年底,红墙绿瓦的真光中学门楼竣工落成。门楼,说是楼,其实是一间平房,它是一座清水红砖墙绿琉璃筒素瓦四坡屋面的一层建筑,建筑面积为60.5平方米。它的屋脊由绿色的琉璃通花和琉璃构件组成。在屋面相邻的两坡屋脊上,蹲着两只绿色的瑞兽。在门楼前后两个屋面上,还各有两只绿色的稍微大一些的瑞兽,显示出门楼的威严与尊贵。
虽然真光中学直到1975年才建起围墙,但在这之前为了安全起见,学校还是用母柱和铁丝把校园围起来,门楼的北门也安装了两扇铁门。铁门所用到的铁柱都很粗,显得铁门很厚重,需要在铁门下安装一个铁轮,在地面的轨道上滑动。铁门上有两个长条形的灯笼图案,蓝色的门、红色的灯笼,这是用中国元素大红灯笼向中华女子诠释着真光的校训——尔乃世之光。希望真光学子能够发光发热,造福社会。
在芳村附近的高楼大厦修建起来以前,从芳村向白鹤洞远望,不但能够看见高大雄伟的真光堂,而且还能望见真光堂前门楼的绿色屋面。真光门楼就像一个忠实、威武的卫士,无论是“花开富贵”的年代,还是“沦陷迫迁”的岁月,始终都不离不弃,忠诚地守卫着真光中学。
从门楼的中间通道走出南门,便来到真光女子中学的中轴线。走在中轴线的红砖甬道上,地势缓慢升高,大概走50米,就到达真光堂的北门了。连德堂、必德堂对称地位于真光堂两边。
门楼不大,却将真光堂的建筑艺术继承了下来。清水红砖墙,红砖砌造的圆拱门,山樟木挑梁,绿琉璃瓦筒,四坡屋面,在屋面相邻的两坡脊上,两尊瑞兽熠熠生辉。门楼屋顶东西有两个三角形百叶窗,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通风,这使得屋顶和天花板之间的空间不是封闭的,也减少了白蚁对屋顶和天花板木料的侵蚀,真是匠心独运的设计。
考虑到门楼是进入真光中学校园首先必须经过的建筑,第一任真光女中校长祁约翰先生在设计建造门楼时,特意在屋脊中央设置了一块水泥牌匾,白底红色,写着“真光中学校”。屋脊上牌匾的两边是绿色的琉璃通花,两端是高大的绿色琉璃构件。
在2002年以前,门楼一直是真光中学的校门。直到2002年9月,真光中学新的教学行政大楼——真光楼和位于学校东面的新大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门楼就关闭停止使用了,作为真光的历史建筑文物保护起来。
3.白求恩楼——中西合璧的典范
白求恩楼建于1917年,它是由美国基督教会外传道妇女部热心资助建成的,最初是真光女子中学外籍女教员宿舍。它位于真光中学校园旧中轴线东侧,是一幢坐北向南、分主楼和副楼、砖木结构、绿色琉璃筒素瓦屋顶的两层建筑。它曾经也是真光学子治疗伤病的医务室,不但有诊室、治疗室、心理诊所,还有疗养和重病用的病房。
白求恩楼最早是外籍女教员宿舍,白求恩楼是广州解放后取的名字,与必德堂、连德堂、怀素堂一样,都是用共产主义战士的名字来命名。因为当时真光女子中学的医务室就在外籍女教员宿舍的副楼,将之命名为“白求恩楼”也是名符其实,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在主楼东北角内走廊上面的墙上,仍然悬挂着“白求恩楼”的木匾。
白求恩楼主楼的后门(北门)前面有一条遮雨走廊,走廊的东面就是后门的门楼。门楼和遮雨走廊的柱子都是用红砖精工砌筑而成的。门楼上方用红砖的侧面砌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图案,直角向上。在这个三角形里面,白求恩楼的设计师设置了一盏油灯的灰塑。油灯的灯座在三角形的斜面上,椭圆形的“玻璃灯罩”伸出了三角形的外面,油灯的灯火做成了菱形,在“玻璃灯罩”内闪闪发光。这些独具匠心的灰塑,蕴藏了真光中学校训“尔乃世之光”的含义。
说到白求恩楼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中式绿色琉璃筒素瓦屋顶与高高竖起的西式壁炉烟囱、西式的老虎窗及外长廊,完美结合在一起。清水红砖墙体的走廊上,装饰着中式绿色琉璃通花栏杆。东西两面窗户上的绿色琉璃筒素瓦在夕阳下光彩夺目,而旁边的西式灰塑装饰也在夕阳余晖下点燃出熠熠的火光。还有岭南风格的大花园,与西式的墙砖交相辉映。
4.真庐——真光中学保存最好的楼房
真庐作为华人女教员的宿舍,它没有外籍女教员宿舍——白求恩楼的规模,没有长长的外走廊,没有大大的花园,也没有精美的装饰。但是它在真光学子心中却像蓝天一样浩瀚,像星辰一样放射光芒。真光中学的校友们对它的印象是“绿荫丛中,我师局焉”“日映浓林红似火,风摇疏影舞婆娑”。
真庐是美国华侨云高华、域多利捐款建筑而成的,1921年动工,1924年落成使用。真庐是一座清水红砖、绿色琉璃筒素瓦四坡面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
踏上真庐主楼首层正门前造型巧妙的雨篷遮盖的四层台阶,就是主楼的门厅。门厅右边有一条走廊通向西边的副楼。门厅的南面是大厅,大厅内设置了壁炉。大厅的两侧各有一间房间,现大厅与东侧房间之间还保留着整组吊挂式折叠趟门的原构件,这是典型的西方住宅厅房活动分隔的实物依存。二层的布局结构与首层一样,也有木楼梯可上阁楼。主楼的阁楼南北面各有一个老虎窗,东西面各有一个气窗。
真庐的每一个窗户都是三重的。由里到外分别是玻璃窗、纱窗和木质的百叶窗。通过百叶窗上拉杆的调节,可以控制百叶的位置,调节光线、通风和保护隐私。玻璃窗朝里拉开,用来透光和保暖。纱窗上下活动,用来防止蚊虫飞进。百叶窗向外打开,用来遮挡阳光、雨水和调节通风。这样的窗户在几十年前是非常独特的设计。
真庐的横向排水渠也设计得非常巧妙。横向排水渠设置在墙头和屋面之间,沿轴截面切割开安放在墙头上,上面用铅制的金属层覆盖着,作用是防止雨水渗出排水渠。下大雨时,屋顶上的雨水从横向排水渠上方的截水口流入横向排水渠,再流向和横向排水渠相连接的竖直落水管,避免了从屋面冲下来的雨水对地面的损坏。真庐的横向排水管一共有四条,都是绿色琉璃方筒,分别安放在真庐的东南角、东北角、西北角和主楼通向副楼走廊的左侧。
真庐的横向排水渠是真光中学文物中唯一复原的屋面横向排水渠,是岭南建筑的独特风格,也是迄今为止广州市同类建筑中唯一复原的横向排水渠。
2009年真庐第一次维修期间,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专程赶到真光中学,参观考察真庐的横向排水渠。汤国华教授说:“真庐在维修的时候能够完整保留文物的历史痕迹,确实不容易,并且在维修过程中发现和修复了真庐的横向排水渠,真正做到修旧如故,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说明真光中学对文物的重视和珍惜,同时也教育了学校的师生,使他们了解到文物的信息和历史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