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心语:爱的10种写法

第一节 “香梅”吐新枝

字体:16+-

2013年3月,一则教育界的新闻,引来广州全城热议,大街小巷,茶余饭后,人们争相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这一新闻的主角,就是广州市真光中学,而引起热议的,则是真光中学从当年起要开设“淑女班”,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淑女班”的学生上课会穿旗袍。

男女共校是现代教育和社会大众所认同的主流方式,也是对“男女平等”理念最好的阐释。因而对于真光中学这次开设“淑女班”的改革,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也再正常不过。无怪乎有人质疑学校借此炒作,更有甚者,华南理工大学6名大学生到真光中学门口,以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学校开设家政特色课程的不满,质疑该课程是对女生的歧视。

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真光中学时任校长荀万祥不为所动,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首先,这个班不叫‘淑女班’而叫‘香梅班’;其次,开办这个班真的不是为了培养淑女,而是对单性别教育的一种探索,希望更利于女孩的学习和发展。学校后来一直拒绝接受媒体采访,是不希望让大家觉得这是在炒作,时间能够澄清一切质疑。”

荀万祥还解释道,学校只要求就读“香梅班”的女生每周一穿旗袍,并非外界误读的“每天都要穿”,这是因为周一有例行的升旗仪式。“学校建校之初旗袍就作为学生的校服,香港女校校服也一直是旗袍。我们都知道,很多学校的校服除了有运动服外还有礼仪服,旗袍其实是作为校服中的礼仪服。”

到现在,真光中学的“香梅班”已经是第三年招生了,通过过去三年的努力,“香梅班”用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赢得了外界的掌声与喝彩。

这时候,我们却不禁要问,真光中学为什么要开设专门招收女生的“香梅班”?这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缘由,又有怎样值得回味的故事呢?

事实上,真光中学自1872年创校伊始,就是一所完全只招收女生的书院。当时创办学校的那夏理女士,怀着关怀女性的普世之爱,招收中国女学生入学,开创了广东女子教育先河。此后,真光中学一直保持着女校的传统,延续女子教育,时间长达81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发展到男女同校。

就这样,一直到2009年真光中学校庆时,著名校友、中科院院士郑儒永女士借发表主题演讲之机,热泪盈眶地回忆起自己在真光中学女校时的情景。她同时建议学校尝试复办女校,因为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恢复学校的传统,更是对单性别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郑儒永女士的讲话很有启发性,赞同者颇多,但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个想法当时并未得以施行。

一转眼又是三年。2012年,广州市教育局提出各中学要多元化发展,根据学校的文化特色,开发特色课程。时任校长荀万祥当机立断:创办于1872年的真光中学是著名的老牌女校,而且香港的真光学校姊妹校一直都是女校,有这样的传统特色,为何不尝试开发一些女校特有的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呢?

许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识到男女在成长阶段的不同之处,大量男校、女校随之纷纷建立,如香港一直保留男校女校的传统,英国很多著名的公学都是男校,美国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男校和女校。

事实上,关于单性别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值得一提的兴衰历史。19世纪之前,传统的单性别教育主要在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实施。19世纪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单性别教育逐渐消退,男女同校教育成为主流教育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再度兴起了实行单性别教育的热潮,美国提供全男、女班的公立学校的数量,由1998年的4所上升至2010年的540所。

教育史学家指出,单性别教育的第一次盛行更多的是缘于性别的不平等,而新一轮单性别教育的兴起则缘于对认知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单一性别教育焦点聚集于性别平等与教育公正,关注男女间的种种差异,尤其是社会性别差异,并考虑如何基于两性间的不同,更好地促进两性得到充分、全面、均衡的发展。认为两性的差异大于共性的学者坚持认为,男性的经验未必适用于女性,现行的许多制度、教育内容、评价方式都是男性经验为主,对女性发展是不利的。

可以说,真光中学开设“香梅女班”的教育探索,在已经趋于固化的传统教育模式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真光中学荀万祥校长告诉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办专门的女校,但我们可以从班级开始试点。很多女校提出,‘上理科课时,要等一等再回答’,意思就是女生思维相对男生更缜密,但不如男生反应迅速,所以在传统的男女生混合班里,理科课上积极举手发言的大多数是男生,这样其实对女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女生们会觉得他们在理科方面天生不如男生,挫败感越来越深。”

基于对女性学生的这种关爱,经过多方努力,真光中学终于在2013年9月开设了广州市公办普通高中首个全女子班,并以著名校友陈香梅女士之名,命名为“香梅女班”,开始了纯女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3月,“为世之光——香梅计划”特色课程帮助真光中学正式成为“广州市第二批普通高中特色学校”重点立项学校,一段新的征程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