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一身运动装备:背包加球鞋,一个娇小的身影游走于广州某手工材料批发市场。三十多摄氏度的室外气温,邓莉云老师看着手上前几天列出的材料清单,想想下周三要进行的手工制作课,再抬头看看头上的骄阳,擦擦汗,辨清方向,继续前行。
对于一个没有方向感的路痴而言,在一个偌大的批发市场实在转得有点头晕。经过近两小时的选购,背着十几斤重的“战利品”,她开心地回家了。周一上午,当她背着个大背包,抱着一个大袋子走进校门,亲切的老校长还跟她打招呼:“带这么多东西回来呀?”她笑着说:“是周三的香梅班手工课要用的珠子和材料呢。”老校长体贴地说:“辛苦了,你那么小的个子,拿那么重东西,什么时候上课?我到时有时间就过去看看。”
周二中午,邓老师召集了香梅班的小组长们,让妹子们自己选择想要做的款式,并自己挑选喜欢的珠子颜色。一切就绪之后,邓老师就开始先教她们最基本的造型。妹子们聪明伶俐,一个中午就已经把基本步骤掌握了,还开始串出简单的造型,大家都兴奋不已。
周三的第八、九节课,她带着一大堆自己制作的小作品,走到了高一“香梅班”的课堂上,妹子们惊叹于作品的可爱与精致,纷纷跃跃欲试。她说,这是她的业余爱好,既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中让自己舒缓下来,培养一下耐心(尤其是学生不听话把自己气得不轻的时候),也可以培养数学的空间思维能力,当看着一件作品最终做出来,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接着,从第一个圈开始,在邓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在小组长的帮忙下,香梅妹子们都开始做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件手工串珠作品。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珠子,被心灵手巧的妹子们串成一个个造型各异的作品。虽然两节课下来,她一直都游走在课室的各个角落,腿都酸了;虽然完全没有停歇地讲解与指导,她的声音都已经沙哑了,但是看到妹子们的专注和她们灵动的作品,她感到满足和难以言表的喜悦。
“每次上课,妹子们的班主任都会带一瓶水给我,然后一直陪伴在旁,和这帮香梅妹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已经给大家上过几次手工课的邓莉云如是说。而在她心目中,仅仅是“香梅”二字,就足以让为之付出的所有汗水都化作嘴角的一抹微笑。
没错,在“香梅班”的课堂上,每位老师和学生都在快乐学习中付出着加倍的努力,只为不辜负那份“香梅班”立班之初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光中学以“香梅”来命名女班,有着两层含义。首先是代表梅花高洁的气质,用“香梅班”班主任郑思东的话来说,“我们希望这个班培养出来的女生拥有梅花般坚强独立的个性”。梅花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顽强不屈的、坚韧独立的精神,是“香梅气质”的应有之意;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又赋予梅花虚怀若谷、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与“真光之爱”呼应契合。其次,这一命名借用了真光中学著名校友陈香梅的名字,她是著名的华人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郑思东介绍说,陈香梅女士具有极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在中美建交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希望这个班的学生能以陈女士为榜样,注重扩展国际视野,培养良好的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
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学校在面试首批报名的170名女生中主要考查的就是她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抗挫能力,而并不是像外界传言的那样“挑选仪容仪表姣好的女生”。“这两个班既不是重点班(我们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也不是‘淑女班’,我们并不是要培养那种在家相夫教子的人,而是培养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女性。”郑思东特别强调道。
“培养内心善良、性情温婉、品味高雅,具有国际视野和领袖才能的‘女界之光’。具有在朴素之中见光芒,在平凡之中见出众,在恬静之中具威力的特质。”相信现在重新解读“香梅班”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不会感到太多意外了。
要实现这样“光亮照人”的目标并不容易,只靠常规的模式化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在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香梅班”进行了更多大胆尝试。这种尝试首先就是对于学习环境的重构。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的氛围直接影响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参考港九四所真光先行的校服样式,“香梅班”的礼仪服最终被定为蓝色的旗袍,这不仅是对真光百年礼仪服饰传统的继承,也营造出了内涵丰富的独特班级氛围。
民国期间,旗袍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中国女装,被称作Chinese dress。当年身穿旗袍的西关小姐以群体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作为南中国开办最早的女子学校,历史上的真光培养了一大批女医生、女运动员、女革命家和女社会活动家,让众多中国女性登上历史舞台,也使“西关小姐”成为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综合符号。
虽然时过境迁,“旗袍”的穿着习惯和象征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西关小姐”所包含的“中西兼容、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深入挖掘。旗袍不仅仅是一件服装,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一种无声的要求:典雅、端庄、文明、得体;也是对学生志趣追求的一种无声的鞭策:知识、进取、勇敢、现代。
当然,考虑到眼前的现实情况,真光中学对旗袍校服的推进也是循序稳步推进的。早在数年前,在真光下属的真光中英文小学首开试点,将旗袍作为女生的礼仪服装,在周一升旗仪式及重大节日活动时要求统一穿着,2011年,试点扩大到初中部岭南湾畔校区。在充分研究、听取各方意见之后,旗袍校服才最终步入高中部。
除了旗袍校服之外,精心设计的室内文化宣传板报与图饰,也在无数细节中渗透着“香梅班”的精神。
五幅以“梅花高洁香如故”为主题的喷画分别挂在两个“香梅班”的墙面上,介绍了陈香梅女士的生平和她七次回归母校的盛况。教室内定期张贴的香梅妹子书法作业,让墨香填满整个课堂。课室图书角排放了香港四所真光女校的校刊,感受香港女校的文化。
此外,“香梅班”还在课室设置图书交流站,鼓励同学把一些自己觉得好、愿意跟其他同学分享的藏书带回来,放在书架上,以此让同学们形成读书的好习惯,进行多元、开放的交流。同时,放置一些香港真光中学的赠书以及《演讲与口才》《读者》等杂志,扩大同学的视野,提高“香梅班”同学的表达能力。
同时,“香梅班”着力建立了“香梅书斋”,使香梅女生常受书香熏陶。书斋位于校史展览馆二楼西侧,由陈香梅女士出资捐建,目前可同时容纳50余人在内阅读、学习。在香梅书斋里,有陈香梅女士赠送给母校的一批书籍,并藏有陈香梅女士七次回到母校时所留下的墨宝。
值得一提的是,校史展览馆一共三层,用实物、图片、文献等方式记录了真光142年的发展历程。利用“香梅班”特色课程的时间,学校定期安排“香梅班”同学在校史老师和校友会理事们的带领下来参观,并重点阅读部分有代表性的校友的文献资料,因此,香梅书斋成为了香梅女生除课室以外,最重要的学习场所。
无规矩不成方圆,个性教育仍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在教学管理上,两个“香梅班”都安排了较强的教师团队,班级秩序井然,学风优良,成绩也在年级中名列前茅。
有人可能会问:即便女生在其他方面都能发挥所长,到了体育比赛面前,是不是反而更容易吃没有男生的亏呢?而事实上,香梅妹子的表现足以令人意外。
在体育竞赛中,由于没有男生,香梅班在运动会计算总分时是将本班女子项目的得分,加上所有班级男子组项目的平均分。于是,“机智”的香梅1班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集中力量主攻双倍计分的集体项目,最终勇夺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三名;香梅2班则主攻班际篮球赛,顽强拼搏后获得亚军。
在各类才艺展示的活动中,当然也少不了“香梅班”的“靓影”。香梅妹子不仅在英语节、篮球赛等舞台上一展风采,还代表学校参加了“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活动”,并在艺术节上独立承担节目。此外,国旗下讲话、大型集会的主持、艺术节的主持都会从“香梅班”中选代表。
如诗文里所说的,“香梅”之香正是来自这样的“苦寒”和“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