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变迁,真光中学的校址几经迁徙,校园几经重建,从最初的“尔乃世之光”,到现在丰富博大的真光文化和办学理念,真光人有着太多的回忆。可能有些回忆仅仅是某个人一生中的惊鸿一瞥,如今娓娓道来,细细品尝,却也丝丝入扣,别有一番滋味。
真光1948届暾晖社范长娥在毕业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纪念在真光中学三年的生活和回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那个时候的真光人对真光怀有怎样的情愫呢?
阵阵熏风送来不断的蝉噪,草场前的凤凰树红遍了树梢,这告诉我们离别的日子快要到来了,三年,这段算得悠长的岁月,怎料到竟然过得这么匆匆呢?
临别的当儿,对于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我们的朋友,自然更感觉到亲切和依恋。几年来我们在这美丽的清幽的环境、和平纯洁的气氛中,度着黄金色的生活。往事经过时间的冲刷显得有点模糊了。可是,它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在记忆中我们会将旧梦一点点地连缀起来……
白鹤洞的早晨是那么安逸恬静,当我们早操的时候,轻轻的脚步,扰醒了小草上的露珠的清梦,它们撒娇地微笑了。嫣红的朝阳从盈盈的江水后慢慢地爬上来,它似乎惊讶我们怎么比它还早呢?空气是这么清新凉爽,我们深深地呼吸着。
黄昏的时候,落日金黄色的余晖,烘染出半天璀璨的晚霞!夜风轻轻地拂动了树梢,我们三三两两地在校园里漫步,真光堂前,葡萄树下,游泳池畔,常飘着我们絮絮的低语和快乐的笑声,一天的疲劳是忘记了。
晚上自修课下了,我们在皎洁的月光或闪烁的星光之下,踱着熟悉的红砖小路,回到宿舍,一亮一亮的萤火虫在殷勤地为我们照路呢……一切都似乎睡熟了,只有唧唧的虫鸣,偶然的犬吠,江上的船笛声,打破了沉寂,我们也酣然进了甜蜜的梦乡。
在几个月明的晚上,温柔的月光静静地照满了我们的床,我们曾偷偷地爬起坐在窗栏上,白鹤洞的月夜是这么美丽神秘,我们浴在月光下面,幽幽的耳语着,月亮渐渐移到屋脊了,我们这才惊醒,夜是深了。
谁说人生不像浮萍一般呢?我们一群暾晖社的女儿偶然地聚在一起,现在轻轻风又把我们吹散到四方。茫茫的前途,何日再相逢呢?何日再能重享过去美满和爱的生活呢?可是当我们怀念着我们恋爱的母亲和重温美丽的旧梦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会在一起,我们真挚的友谊是永远存在的。朋友们,我们互相祝福吧!更不要忘记了为我们的母亲的健康祷告!
——1948届暾晖社 范长娥
读罢这段文字,不难感受到当时作者对母校细腻真挚的情感,对美好回忆的追思,对未来的忐忑和期待,那样的真实、纯粹。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开始了风风火火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也经历了挫折和苦痛,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真光人会有怎样的回忆呢?
4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可在人生道路上又能有几个48年?忆往昔,离开母校已48年了,我们感慨万分,虽然那时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是名副其实的缺衣缺食年代,但我们在学校生活中仍是那么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期待。转眼间毕业了,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长。同学们告别了母校各奔前程书写自己的人生。看如今48年一晃过去了,当年那条从鹤洞码头通向学校那熟悉的上学路已被城市改造建设的浪潮淹没了,我们几乎找不到回母校的路了。人们常说往事如烟、如雾、如尘。我说“不”,每当回忆当年在母校的学校生活,总是心潮起伏:老师、同学、教学楼、宿舍、饭堂、游泳池、运动场、校园小路……还有夏日里蝉儿的响亮叫声……一切情景历历在目,情犹昨天。因为这珍贵的回忆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生命里。
——1964届 邱云英
我们是非常特别的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在家庭,在学校受到十分传统的教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大部分没有高的学历,没有优越感,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不甘于接受命运的安排,大半生都很努力去拼搏,很想改变自己的境况,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知道:不甘心、不甘心!努力再努力!
5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真是感叹不已!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际遇,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所做的选择,就会得出相应的必然结果。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挑战,忍受一些焦虑,一些沮丧,一些失望,甚至一些失败都是很平常的。我感谢在真光的经历,在真光的三年,帮助我学习、培养忍耐、信心、感恩和谦卑。好的品格源于不断在人生的考验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感谢上天对我的恩赐,让我遇到了真光,给我力量,给我安慰、平安和指引。感谢真光的老师、同学、朋友对我的支持、爱护和帮助。
——1964届 苏文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腾飞,真光中学也继续以坚实的脚步,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看看步入新时代的真光人,对母校的深情回忆与展望。
真光,曾陪伴我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的地方。阔别真光十几年,现在又回到真光中英文小学工作,又成为了真光人,那种感觉真的别有滋味。
可能真的与真光有缘分吧!记得6年前的夏天,有位朋友告诉我真光中英文小学招聘老师叫我去看看,我就抱着去试试看的心理坐222公交车去了。在车上我还嘀咕着这间小学与真光中学有什么关系呢?来到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所非常干净、宁静的学校,是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和我以前的学校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接待我的是谭东明校长,现在是小学的总监,当时校长跟我亲切地握手,说真的,当时感觉这位校长很“真”,被他那份真诚感动了。于是通过一系列面试、说课、试教,我成为了真光中英文小学的一分子。
每个周日回中学看管住宿生晚修,当踏进中学的斜坡,那份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读初中时的情景就一幕幕的出现在眼前。每当下课时,我最喜欢和同桌一起迈步在真光堂前的小道,小道两旁种了几棵高大挺拔的槟榔树,微风吹来,发出沙沙的声音,特别有诗意。当时的校徽就以此为背景的,最遗憾的是现在找不到了。每到夏天的时候,通向宿舍的林荫道上周围的白兰树都开满了清香扑鼻的洁白花朵,风一吹,这些可爱的白精灵就随风而落。每当同学们走过这里,都会忍不住抬头仰望,在这一刻,仿佛把心灵中所有不愉快的事一扫而光。
以前的真光学子,个个都是跑步能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当中午下课铃声打响,同学们就拿着饭盒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饭堂,当时的饭堂就在现在大门口的位置,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我们最喜欢就是第四节课上音乐课,因为当时的音乐课就在怀素堂,可以少跑100米。打完饭我们就和要好的同学在小竹林的石椅上边吃边聊。最刺激的是中午吃完饭,有些同学会提议到“野猪林”探险。“野猪林”就是现在大操场南边看台位置,当时那里野草丛生,满目荒凉,野草长得比人还高,但就吸引了我们这班调皮蛋去玩耍。
想起这些往事,情不自禁地失笑,那段日子实在令人怀念,令人回味……
现在的我,作为真光人,作为真光教师的一分子,我会永远记住“行胜于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这句训言,教会我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做一个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的新一代真光人!
——1989届 原淑贤
时光荏苒,百年穿梭。走进21世纪的真光仍然意气风发,破浪前行,护送着更多的真光学子走上人生新征程。
正如2008届校友陈绮倩所言:“在真光眼里,我也许只是她144年里匆匆的莘莘过客;而在我的心里,她却是我不可磨灭的关于年华的青葱。”
古人常言:父母在,不远游。是好动的天性使然罢,在母校144周年华诞的日子里,我却只能在遥隔故土的天津,托南下的鸿雁送去祝福。邮寄一处相思,不求两处闲愁,我依然回味着那段温存。
中考那年,我曾是“游览”学校大军中的中坚力量,二中、六中、广雅虽也是欲择之校,但最终我却在真光的一块块红砖前俯首称臣——星星点点的光芒点缀着参天的绿榕,一层层剥落的树皮里全是写不完的故事。无论我走到哪里,一个不留神,就能溅起一片历史的尘埃;无论我抚过何处,一个不经意,就能被那老去的容颜惊得心动。“真光堂”三个大字,总有些明明灭灭,不张扬,不摆场,甚至感觉只要稍微有个风吹草动,那纤细的红楼便会遁于无形,可当看见校徽上明晃晃的“1872”之时,那样贪恋于历史的我,怎样能逃脱这神一样的指示?
我和真光就这样私订终身。不离不弃。
就读真光,方知她是广州中学中历史最久远的,我暗暗为自己的眼力拍手称道。而且起先是一所教会女子学校,校祖那夏理女士“行胜于言,言若不行,不若不言”的校训,让我欣慰这里满满都是“人”的基调。
高中三年,老师的付出,真光的努力不胜枚举,处于过渡时期的真光,一直衷心履行着“行胜于言”的校训,而我也在耳濡目染中成人。
高中三年,为遥不可及的重点班而劳心费力,为铺天盖地的试卷而废寝忘食,为心电图般的成绩而战战兢兢,为三点一线的生活而怨声载道,为迷惘彷徨的大学而彻夜不寐,为繁重无止的课程而积劳成疾。苦,确实苦,这种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真切。但每当我掰着手指算着和毕业的距离时,流窜的光阴就从指间毫无忌惮地溜走,总让我猝不及防。毕业了,当真毕业的时候,尤其是远涉千里来到寤寐思服的大学时,我才幡然醒悟:我曾经竟然有过这样一段完整得干净到澄澈的生命!
再也不会有,66万个生灵怀揣着同一个梦想向终点进发的恢弘气势;再也不会有,整个学校的人齐整整地穿着同样的衣服;再也不会有,教室的灯光比天空还明亮的盛况;再也不会有,饭盒叮咚作响杀气震天的打饭人潮;再也不会有,在被窝里挑灯夜战与宿管阿姨斗智斗勇的励志故事;再也不会有,老师在讲坛上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再也不会有,高效率阅卷高效率答卷的快刀斩乱麻的逼人场景;再也不会有,在门后贴着的玩的都是心跳的年级排名;再也不会有,这样单纯的生活、单纯的友谊、单纯的课业,只需要过好当下,甚至连下一秒钟的事情都不需要稍加顾虑,一切都会顺理成章。现在的我漫步在大学静谧的小道,嬉戏着头顶上天津多情的春风,我多么诧异,我竟然曾经会有那么大的一股劲,那是多么简单却斩钉截铁的力量!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对于高考,我无怨无悔,如果不是真光,懒散又底弱的我,一定又是另一番模样。但那带有点神圣意味的古旧的校歌铃声,那带有霉味的泛黄的《二十四史》,那残旧坑洼的红砖老路,我还远远没有听够、翻够、踩够……母校啊母校,我何时才能再度拥抱你,再陪你看一次你头顶上那片清澈见底、纯净幽雅,临空傲步,不急不躁的云彩,如你般曼妙,只是兴许她驰骋了整个世界,而你却奔走了一个多世纪,她要逃脱地心引力的束缚奔脱到以亿光年算的空间里,而你却执着在自己的时空里辗转沉浮千载,同是那么柔弱,同是那么娇小,却都是铁一般的心肠!
我也应该会是像你一样,尽管渺小,尽管娇柔,却要拼尽全力直面或洋溢或惨淡的人生。只因我是你的学童。
母校,144年,一切安好。
数不完的是真光人,讲不够的是真光事,道不尽的是真光情。想通过这区区的历史片段和人物剪影,看遍真光风华的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从他们的传奇和心声中,我们又可以轻松感受到太多的精神,太多的感动,还有太多的力量。
真光是千万校友,是千万故事,也是千言万语汇成的一句话:我们都是真光人!
【真光心语】
母校,愿您一切安好
2004届 曹艳芬
十年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被派去采访杰出校友,雀跃的情景、憧憬的心情犹如就在眼前。
转眼,毕业已十多载,老师的谆谆教导、同窗们的欢声笑语、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以及母校的校歌校训,仍旧音犹在耳。
如今,我又回到了校园,踏上了三尺讲坛,现在的切身体会让我对母校的感情又烙上了浓厚的色彩。
此文作为母校建校144周年的纪念文章,就更有意义了。
蓝清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她关于教书育人的一言一行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
今年4月的某天,我收到蓝清老师的约稿电话,喜出望外。当时,话筒中蓝清老师的声音让我仿佛回到了红墙绿瓦的真光堂三楼,高一的语文课堂。
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蓝清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语文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许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稍远,让我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容易。就在我们在“荷塘”里“迷途”的时候,蓝清老师就好像一名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了荷塘边,开始了对荷塘的“游览”。她一步步地讲解,一步步地深入,慢慢地将我们融入其中,犹如真的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弥望”着“田田的叶子”,感受着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到最后感受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正是这生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融会贯通、寓情于景,让我更加喜欢学习语文。正是在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同学们逐渐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正是这“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受益匪浅。
记忆的碎片飘到了两年前,同学聚会上碰到了蓝清老师。当时我刚踏上工作岗位,面对一群与我年纪相仿的学生,非科班出身的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当好班主任。与蓝老师的交谈,她的建议让我找回了底气,她以往的班级管理办法让我找到了头绪——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这样的好处不仅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而且让同学们更乐意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使班集体更加融洽、稳定。
班集体就像一个管弦乐团,每个人都有其长短处,班主任就像乐团指挥,让每一名成员都能发光发亮。无论是高一(1)班还是高三(1)班,团结的班级,和谐的氛围,便是此体现。
感谢曾在这里接受母校老师的细心教育、关切指导,感谢曾在这里与同学共同学习、挥洒青春,感谢这里曾带给我的所有时光。
作为真光学子,深知母校赋予我的一切,远远大于三年的教导。
作为黄蓝儿女,浓浓的感激之情,更希望以行动作为报答。
文末,借用白落梅的一段话:“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某一天加倍偿还。这个雨季会在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母校,愿您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