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心语:爱的10种写法

第一节 “主体发展,切问近思”的教学模式

字体:16+-

“不同的人看待同一段历史,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看同一段历史,从不同角度看同一段历史,历史给人的感悟是不同的。”教师们应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的时空观念,注意联系与对比,让历史人物丰满起来,要注意创设新情境。

“而要培养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从课堂的提问入手。”说起“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真光中学历史科的江惠庄老师深有体会。而这样的情境设计,只是真光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成果中的一个缩影。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示教育工作者,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想学识渊博,就需要多提出疑问,多深入思考。

“问”和“思”是提高学习能力,增长学识水平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技能。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之所以被人诟病,正是因为缺少了“问”和“思”的环节,学生被动地学习,被灌输各类知识,缺少主动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真光中学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试验,突出“问”和“思”在课堂学习的作用,逐渐形成“切问近思,主体发展”的教学特色和模式,强调让学生在“问”“思”中主动发展、互动发展、差异发展。

切问,就是切准脉搏,切中要害,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近思,就是善于思考,从实际出发,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砥砺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从认知规律上来看,“切问近思,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首先是“问题提出”:通过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回忆、联系、描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点,并尝试举一反三的思考;同时教师可为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经验,引导或鼓励学生尝试组织新知识的结构。

接着是“问题思考”:这个环节的主要形式是展示,其目的是论证要学习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告知相关的信息,从而更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适当提供指导,引导正确方向,尽量采用多种呈现的手段,对不同的展示论证过程给予明确比较。

然后是“问题解决”:通过训练强化新知识,做到一定程度的融会贯通,更进一步用新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这其中有两个环节需要注意:一是设计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练习;二是教师渐减指导。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得到恰当的反馈,过程中教师尝试逐渐减少指导时,多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个阶段是“问题深化”:形成知识网络体系,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搭建平台让学生实际表现,让学生有机会实际展示和表现其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反思完善,让学生对学到的新知识技能进行反思、质疑和辨析;鼓励学生创造革新,启发学生创造、发明、探索新事物和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技能。

最后一个阶段是“问题回归”:课堂的最后以一张学案练习页进行检验。“一页学案反馈卷”是一种反馈性测试,要求内容少而精,一般不超过A4一页纸,课堂测试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形式为闭卷考试,老师尽可能当天批改,及时反馈。

陈秋兰校长认为,“切问近思,主体发展”是真光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刻认知,这5个环节环环相扣,最关键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自动、自发、自觉、自信、自疑、自探、自悟、自励、自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学习能力。

“切问近思,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使得真光中学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起来了,学生再不是被动接受灌输,而是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有更多的互动。真光的教师们也已经完全脱离了“就教材讲教材”的束缚,网络、新闻、名著及现在进行时的生活都成了获得教学资源的宝库,老师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

像语文组叶伟婷老师,她把克隆技术、太空探险、海洋开发、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激增等话题适时引入教学,大量现实中来的鲜活题材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在校园,熟悉社会,心系天下。

而物理科的刘小洪老师则提出“讲不清就不要讲,做个实验给他看”的“实验派”授课方法。他在课上向学生们展示了其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而设计制作的仪器。刘老师的这个创新实验,不仅轻易地解决了传统实验一人做不了、二人做不准、不环保等问题,更令人惊奇的是,刘老师竟然还能从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实验素材里,挖掘出许多新内涵,又从中开发出几个新实验,而这些实验全都是针对高一物理的核心知识、易错知识和常考知识。刘小洪说,这些年,他一直坚持“设计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实验”,以做实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