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心语:爱的10种写法

第二节 “宽银幕”和“一轴三线”的课程设计

字体:16+-

国家高中课程改革计划是面向全国的,真光中学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文化传承和底蕴的学校,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家现有课程计划的要求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办学潜能的发挥,而且导致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学校课程的发展要以较好完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关教学要求为基础,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有特色的真光课程体系。

在真光中学,笔者惊讶地看到其课程设置的种类和具体科目比大学还要“宽广”和“丰富”:在种类上不仅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不仅有研究性学习课程,还有社团活动课程;具体科目除了常规学科的实验课、阅读课、拓展课,还有气象观测、计算机网页制作、无线电、机器人等特色课程。“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是真光的课程设计的理念。

真光中学这些琳琅满目的课程设计,被比喻化的称为“宽银幕”课程体系。那我们不禁要问,“宽银幕”是怎么来的?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1895年,卢米埃尔发明的可供多人观看的银幕放映电影问世,但早期的电影屏幕并不适合眼睛的视觉特点,由于人两眼水平视角大于垂直视角,不够宽的屏幕使人眼视角受到很大的束缚,观众总有一种“通过窗口看戏”的感觉,在生理和心理感受上缺乏身临其境的临场感,构图和艺术表现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银幕的比例问题,设计出来了更宽的电影屏幕,并刚好符合人眼4∶3的视觉比例,使观众扩大视野,增加临场真实感。“宽银幕”造就了广阔的观影印象,有利于增强艺术表现力,并使世界电影朝着真实性和视觉性的方向转移。

而借助“宽银幕”的喻义,真光中学提出了“广见识、宽基础、厚人格、雅气质”的课程追求和目标,“宽银幕课程”让真光学子们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这必将使学习者的内心体验更为深刻。“宽银幕课程”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体系,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的代名词。

在这样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的引导下,真光中学构筑了别具特色的“宽银幕课程”体系的基本板块,包括基础必修课程、综合选修课程[包含大文化素养课程和“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系列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这一课程结构可以统称为“一轴三线”课程或“E”型课程。

1.“宽银幕课程”之“一轴”:基础必修课程

基础必修课程完成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少而精的特点,是教学效能的体现。

“一轴”课程要求将现行高中课程计划中必修课的课时平均压缩10%,必修课程中的拓展性教学内容移到综合课程,要求教师在压缩后的时间内完成相应部分的教学任务。基础知识必须牢固和扎实掌握,基础部分教学时间减少,要求不降低,为此基础部分教学就必须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宽银幕课程”之“三线”:综合选修课程

综合选修课程是一种发展性的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基础上,从广度和深度对基础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面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综合选修课程将高中阶段发展性、提高性的知识组合为大量短小的“微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平台。学生将在这样的平台上自主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点菜”,实行“菜单式”的个别化课程管理模式,分别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真光中学的综合选修课程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学分制管理,每学期学生都必须选够综合选修课的学分,否则就不能算完成学期的学习任务。选课时不仅不限定选修的内容,而且大部分“微型课程”将打破年级界限,允许跨年级选修,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大学的课程模式类似,对于中学教育来说是走在前列的。

基于综合选修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以及开展社会调查等。其中在对社区人才资源的利用上,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同时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学校还建设了两个选修课程平台:一是STS系列选修课程平台,以科学发展史为主线;二是大文化选修课程平台,文科的综合选修课程围绕中华文化这样的主线展开,文科的全部学科都可以包括在内。因而从课程的设计来看,文科综合选修课程和理科综合选修课程分别是完整的一门课程,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共同的主线下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3.“宽银幕”课程之“三线”: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综合选修课程的继续发展,学生对综合选修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由此构成了以知识应用和研究活动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将综合选修课程在实践和研究两个领域进行拓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问题主要来自综合选修课程,有关的理论学习主要在综合选修课程中实现,在研究性学习阶段将进行有关问题的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原则上不在课堂进行。

此外,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方式与传统课程有很大差别,主要采取“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分数时既要看学生的汇报,也要看学生的过程记录。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成果,可以是论文、研究报告,也可以是经过研究后提出的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案、对策建议书、活动设计等。

4.“宽银幕”课程之“三线”:社团活动课程

社团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以满足他们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活动课程。学生社团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领袖意识和领袖才能。社团活动课程化标志着社团活动已经成为真光中学100%学生参与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并且定点定时的学习活动。

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条件和基础选择不同的综合选修课程的学习,参加不同社团的活动。在这种拓展性、发展性的学习中,学生必然会更多关注某些问题,并从该问题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思考。相当部分学生还会产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冲动,这样的冲动就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发展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参与社团活动课程,首先要了解自我的兴趣爱好、能力特质,形成自我发展的目标、促进自我规划的实现。该课程的基本目标同时要求: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实践活动能力,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养成制订学习活动计划和总结的习惯;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主动探索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团队精神,在学习活动中有自律意识,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品德;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领导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社团活动,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艺术情趣,提高科学素养,锻炼强健体魄,充实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如此缜密而丰富的课程设计,在践行的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各种难题。对此,陈秋兰校长语重心长地指出,课程发展是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需要滚动开发、不断完善的活动,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大胆地积极尝试和试验,允许失败、宽容问题、鼓励改进。

确实,足够“宽”的课程设置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得多一些”。这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对博雅教育的精辟总结,这个理念也让真光教育彻底回归生本,倾力塑造学生博学而雅致的气质,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成人”。

应该说,课程发展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需要广大教师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必须建立校内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课程发展中,并及时吸收课程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真光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丰富学习经历,增进学生才干”,其关注点在于课程的同与异、加与减,共同课程与个别课程,从课程的加减法到课程统整,以更有效培养全体学生多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达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光中学在教育实践中,坚持通过各学科知识的重新整合,将完成课程方案所规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要求的时间大量缩短,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利用效率提高教学的效益,实现时间的节省、教学的优质;进而将节余的时间用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宽基础,活模块,工具箱”发展性课程。设立大综合课程,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延伸和拓展,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开发潜能的天地,达到充分发展学生潜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