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立校百余年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探索,以及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思潮,真光中学形成了自己高屋建瓴的教育哲学体系,不仅从人本主义的实践中完成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形成了以自能教育为主体、以主体性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教育逻辑。
1.人本主义:真光教育对生命的回归
站在她面前的这个高个子男生,黝黑壮实,一脸倔强有点紧张却又装出不屑的样子……
这个男生是赖迎老师所任教的真光中学高一某重点班学生,找他谈话的主要原因是他经常不交英语作业,多次催交后,他仍然应付了事。不交主科作业,这在重点班绝对是不正常的。赖迎决定找这个学生深入交谈,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通过平等轻松的交谈,赖迎终于了解到这位男生的情况。他的父母关系不好,他上高一后,父母就离婚了。他现在跟父亲住在一起,平时见到母亲的机会并不多。男生说:“我妈从来就没有关心过我,只关心钱。整天就与我爸吵闹,到现在连生活费都不愿给,更别说关心我了。我从来没在她那里感受到任何母爱。”
可是,这跟不交英语作业有什么关系呢?原来,男生的母亲就是一位英语老师,他因此把对母亲的不满转换成对所有英语老师的不配合。通过这一发现,赖迎终于找到了对症下药的切入点。从督促他完成英语作业,到帮助他改变对英语学习的态度,甚至家庭观、人生观,赖迎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成绩,还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健全的人格和有价值的人生。”赖迎老师说出了真光教师们的心声。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家认为,人具有高于动物的潜能,人的最高心理需要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这与真光学子“乃为世之光”的教育理想不谋而合。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着重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也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可见,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去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在人本主义者看来,学校应该是学生个体的“先天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所在地。在师生关系上,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体验”,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从人格和情感的视角来诠释师生关系,比之于只讲“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真光人认为,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强调人的情感、审美和对无限与永恒的体验,注重学生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来开发其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没错,教育就是要回归“人本”,主动去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培养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其基本追求。这种追求是素质教育大力倡导的,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只有使这种追求逐步变成现实,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并引导个体和社会走向和谐。
2.“一体”之自能教育:自主能动
美国学者博比特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指出:“教育的事情,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一门学科,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可见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不是简单的教会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学习的方法、兴趣、心智以及终生学习的意愿,使其自觉、自发、自主的学习成长。
“自能”即“自主”和“能动”。“自”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人、主体、主角。“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能动性、创造性;二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需要与动机、情感与意志。
“自能”强调独立,但并非要求学生完全脱离课堂和老师的教学而独立学习,它提倡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系统、有目的地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能预习、自能阅读、自能拓展、自能思考、自能发现问题、自能提出问题、自能分析问题和自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能学习的习惯,从而不断培育学生自主精神与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力和思想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真光人坚持的自能教育,是一种赋予学生以高度自主能动的教育,它基于中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教师的专业引领,以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显性特征,致力于不拘一格地培养具有持续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师和学生。
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要转向研究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当作认知客体来研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参与意识。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实现教学民主化和有效教学的根本前提。
而学生的主体观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学环境。只有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教育教学的民主化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终身发展才能落实。
自能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学生,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做学习和创造的主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两翼”之主体性教育:感知个性
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在其各种社会关系中是最集中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是人在作用于社会环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并表现于人的自尊、自立、自律。它使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高昂的处事精神,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
人的主体性使人不仅懂得如何生存,还知道应该如何发展;不但能适应社会,还会主动去改造社会。同时,人的主体性还表现于人的理智性和智慧性,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绝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张扬、我行我素的放肆和自然本能的发泄。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程。西方的主体性,源于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主体性是人之为主体的核心品质。现代人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性意味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自主性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创造性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充满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的行为改造世界。
现代人的这些主体性有助于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教育只有为促进人的自由、促进人的理性发展、促进人的主体性提升而存在而努力时,这种教育才能称得上“现代教育”。
主体性教育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与素质教育相对照,主体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主体性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现实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模式,是提高全面素质的基础。
所以,主体性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内涵、实质是一致的,是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性回归和认识升华,高举富有时代特征的主体性教育的旗帜,使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具有更深厚的认识论依据、更强的时代感召力和更大的可操作性。
4.“两翼”之生命教育:叩问心灵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生存只是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美好的生活才能使生命之光得以展现和再造。
因此,生命不仅仅是生存,生命历程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教育要使生命更有质量。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人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个人的价值和地位,充分展示人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个人的人生质量。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认识的提高,还是地位和待遇的改善,就个体来说,其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生命不断丰富、不断展开的过程。
真光中学的教育始终依“真光”二字之真义而发展。意在让人怀有一颗追随真理与热爱光明的心灵,以真理为灯火,以光明为希望,成为欢欣向上的生命主体。因此,生命教育既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真光中学办学理念始终坚持的思路。
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活动的个体的存在形式,不是在存在的基础上不断展现个体的魅力和个体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质量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生命教育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
在百余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中,真光人意识到,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个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将人生的蓄积发挥出来,从而最终实现自我。
【真光心语】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记物理王玉发老师
梁静雯
物理科的王玉发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学生常常以“发哥”来称呼他。学生对于他的物理课,可是非常喜欢的。
这一节是王老师的课。预备铃打响了,他缓步走进课室,整理了一下条纹三色衬衫,推了推黑框眼镜,对着班里的同学说道:“好了,安静一下啊,要上课了。”班里迅速安静下来,但还有偶尔几句小声的说话声。走到讲台中央,他眼睛猛然睁开,目光像探索仪一样不停地环顾四周,随后又再微眯着。课室里顿时静得只剩下空调转动叶发出的细细声音。
王老师边用食指托起眼镜,边用他那沧桑而又独特的口音说道:“好了,上课!”他威严地站在讲台上,手放在物理书上,眼镜后面那对犀利的眼睛,正如猎鹰般巡视着全班。发现全班都进入状态了,他举起右手,用手指轻轻托了一下眼镜,嘴角有那么一些上扬,然后郑重而且平静地说:“别说话了。开始讲课了!”
他严肃地站在讲台上,笔直得像个旗杆,就如同他的为人一样正直。他打开投影,将题目呈现在屏幕上。“这道题大家有解答的思路吗?”他问道。学生们盯着题目看了一会儿,拿着笔在草稿纸上画了几下,脸上露出不解的神色。王老师看到后,提示:“这个正交分解法啊,你们要学会使用。”嘴里边说着,随手将袖子捋起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平行四边形。
他一条腿向右迈了个弓步,另一条腿定点站稳,用大大的三角板连接了一条对角线,嘴里还不时给学生们重复平行四边形定则。终于,他收起迈出的步子,好像大功告成一样,转过身来,冲我们微微一笑,说道“同学们,这道题大家懂了吗?这个题目还有没有问题啊?”用四指并拢的右手推了推他的眼镜框,一副喜悦的表情。
大部分同学都点了点头,还有部分同学盯着黑板,脸上的眉头紧皱,嘴里还说着,有点懂,还有点不会。“发哥”伸手拿过一根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再次画下了屏幕上的图,又不慌不忙地重新推导了一遍,说:“懂了没?”下面发出长长的声音“哦——,明白了”。王老师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放手,课堂更精彩——我与真光的故事
广州市真光中学 化学科 周斯筠
高三一年都是复习课,刚开始学生精神满满,但是过了两周,就有部分学生上课打瞌睡,题目一错再错。老师一直疑问:老师认认真真备了一节课,学案要求学生做归纳和对应练习,为什么有些学生上课总是一脸萎靡不振,总是不愿意思考?这除了极个别不想学的同学以外,还有什么原因?
老师找了几个上课精神不好的同学谈话。其中一人说:“老师,我们一天要上9节课,不是听老师讲课就是做题,实在很想睡。”“那你觉得怎么上课你才会精神起来?”老师问。学生低头想想,然后说:“如果老师们能多说说话,多笑笑,那就没有那么困。”老师笑说:“你的意思是上课你们多讲,多练,大家互相点评?”“没问题,只要老师你相信我们!”一语惊醒梦中人。
老师总担心学生复习不全面,容量不够,每节课都把知识点详细罗列出来,然后进行对应的练习,最后老师讲评。这无疑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了什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经过一节课复习,他能够有多少提高。复习课更应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老师尝试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当然学生把握重难点不是太好,老师必须做好“导”的作用。老师罗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知识点,然后对重点的两个知识点让学生重点关注,准备上课分享。学生雀跃不已,不是如往常应付作业一般填写学案,而是很认真地查看课本和辅导资料,并在学案上写了自己的归纳与理解。
课堂上,讲解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学案,逐一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非常认真听讲评,并对照自己的记录做补充。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问题:请你简单表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得失电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结合你做题的方法,谈谈你解决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时的思路。
A同学: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如图表达。老师分析一个反应是首先看化合价,然后再标电子转移数。
B同学:请你分析Na2O2与CO2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是什么?
A同学:不就是O的化合价变化,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Na2O2。
B同学:氧化剂CO2,还原剂是Na2O2,为什么错?
A同学:以前老师就是这样说的。
(学生在座位上讨论)
老师讲述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规律。这堂课,老师发现自己在讲课时,学生的眼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全神贯注地听,然后自觉做笔记。这让老师感觉学生第一次那么主动。
老师每节课选择一个或两个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让学生提前好好看课本,上课讲自己的归纳,听课的同学或抱着纠错的心理或抱着学习的态度,听得非常认真,并积极思考,全心投入课堂中。当有疑问时,他们也敢于互相质疑,从而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而遇到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老师适时点拨,学生更集中精神,学习效果自然更好。放手,让学生讲,课堂更精彩,学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