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心语:爱的10种写法

第一节 罗校长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字体:16+-

为了能勾勒出真光这些年几位掌舵人的真实画像,我们走遍了真光校园的每一条小路,随意与擦肩而过的老师和学生攀谈,并从江惠庄主任的回忆开始,正式走进了这段奇妙的回溯之旅。

我是1992年来真光的。那个时候还是国家分配,因为我是那时真光有了一个教师名额但是没人进来,我的班主任就来找我,我答应下来,没想到就此开始了这段美妙的真光情缘。

到快报到的时候,我打学校的总机询问到学校的路线,回答我的是一位男士,他告诉我需要坐车,需要过渡,我当时心里还以为真光是在“边陲小镇”呢。那时候是罗校长亲自来接我的。我的第一感觉是他很和蔼,没有那种校长“高冷”的架子。他还带着我参观校园,随后亲自带我到办公室,向每个教师介绍我,我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

再说生活方面,当时宿舍的条件比较差,从广州市区过来的我,感觉有一点委屈的。可是罗校长告诉我生活上的细节怎么处理,床板怎么弄,还亲自带我熟悉单身宿舍的环境。开学后,他常带着椅子来听我的课,他身上有那种对工作、对事业、对人与人之间的认真都让我受益匪浅。

那个年代的真光人,都有被真光融化的感觉,同事之间相处的氛围和工作的态度都可以看到真光的痕迹。再后来一大批的人,他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则在不同的方面影响了真光的发展。这是吸收和再创新的一个循环过程。

我(蓝清老师)是1989年来到真光的,教中文,一开始就知道真光地点比较偏,有点不想过来。当时华中师大的毕业生很少有人去中学,我是拖到最后一天才来学校报到的,跋山涉水,来的时候正赶上放假,校园里冷冷清清,但一走进真光,就发现我很喜欢真光的校园,和我们华中师大很像,红墙绿瓦,特别有味道。

我感觉罗校长是很硬气很自信的人,热爱教育事业并全力以赴。当时我们的生源真的比较差,中学评级别时,我们是E类的中学,几乎是垫底的,高考能考上一个大专已经很了不起了。但罗校长有一整套思路,对学校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也能看到罗校长对未来的发展走向是心中有数的。

还有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我刚来的时候,我父亲给我带了板鸭,并和我一起去拜访罗校长,父亲把东西送到校长办公室。但罗校长坚决不收,还在大会上说过这个事。可见罗校长是非常有原则的人,有军人风范。

我(江惠庄)是1993年来到真光的,觉得来到这里很幸福,碰到的几位领导都非常有特点,都很爱真光,在他们的领导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罗校长,我感觉他是慈霭之中带着威严。给我最大的印象是他记忆力很好,对学校老师每人的情况,他都很了解。罗校长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年都要召集刚毕业的教师交流座谈,来了解他们对学校的适应情况,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困惑。所以对于刚进入真光的我来说,真光是很温暖的,因为领导很关心我们。

他还有一点让我尤为难忘,就是他能很快记住几乎所有学生的名字,当时的真光相对小一点,大概有6个年级,21个班,但也有近千个学生,罗校长却能把学生的名字几乎都记住,并且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几乎每天早上,罗校长都会站在真光堂的水池旁边,迎接来往的老师、学生,和他们互道早安。其实他也一直在观察,所以他很清楚每个学生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不仅是名字,还包括哪个学生比较好学,哪个学生比较调皮。

另外,他也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90年代的真光,在罗校长的带领下,从思想品德入手的,以体育、以广播操为突破点,走上了发展的新轨道。

我还记得,罗校长很重视团委的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年轻老师的外出参观学习。作为校长,他一定是参加的,而且是从头跟到尾,我们也有很多和他在一起的相片,现在想起来真是非常难得。

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把老师们聚在一起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可以说,罗校长对年轻老师的生活、工作、成长都有全方位的关注,让老师们明显感觉真光就像自己的家一样。

罗校长在任期间,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的高考升学率很低。因为那个时候高考竞争大,另一方面因为我们还是E类学校,生源也比较差。在我的印象中,1995年开始高考升学率就有了大的提升,然后一年一年越来越好。

大概在1989年10月,罗校长就根据教育局领导的指示,并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从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发展育人,建立从实求真的校风,发扬真光传统,把真光办成广州市同类学校中较先进的、在芳村区有较好影响的、具有真光传统特色的知名中学”。

具体来说就是严要求、守纪律、懂礼貌、全面发展、建设花园式学校。实际上我们也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当时是广州市教育局直接管理的,连续3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广州市教育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环境保护集体安全单位等。

1989年,真光中学获得广东省中小学广播体操一等奖,1990年成了广东省国家体育达标单位。此后,又被评为广州地区文明单位、广州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高中毕业班受表彰单位、广州市爱国卫士先进单位等。1992年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广州市先进单位。

关校长上任后,将此前的发展规划又推进到新的局面,分几个步骤实施:1997—1999年,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和省一级学校的要求,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实英语教学特色,完成从应试教育到高素质教育的转变,构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大环境,改善管理体系,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这是第一步;2000—2003年,按照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做到质量优良,设配优良,品质优良,环境优良,这是第二步;2004—2005年,继续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实现现代化教育的目标,这是第三步。今天来看,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很成功。

按照时间的线索,真光中学黄拯主任对于几位老校长的回忆也是从罗新强开始的。

我(黄拯)是1998年来到真光的,罗校长退休是2003年,实际上共事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在咱们真光的校长里,罗校长是给我印象以及给我的影响都是最大的。我感觉罗校长有这么几件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就是他来了真光之后,把22中复名为真光中学。22中这个名称与真光的历史毫无关系,是历史原因留下的。真光复名以后,我们的根又找回来了。真光这几年快速发展,我们所有人都是在真光的历史中继续和发扬优秀传统,我们没有辜负前辈留给我们的东西,真光到现在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跟真光的历史文化传承绝对分不开,而真光复名是接上这个传统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罗校长对真光的第一个贡献。

第二件事,当时真光班级比较少,生源基础也比较弱,具体地说,就是那时候质量好一点的学生几乎不到这里读书,工人和农民的孩子更多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全校师生在罗校长的带领下,能够抓住一个机遇,在1995年通过了市一级学校的评估。那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从农村来的”,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能通过市一级的评估,真的很不容易。这也为2003年真光通过省一级评估,2007年通过国家级评估,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第三件事,罗校长的眼光是比较独到的,为真光的发展储备了第一批人才。这批人才在真光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顶梁柱,像来得比较早的胡俊春主任,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现在是学校的总务主任。还有好几个是华南师范大学来的老师,都做过教务处主任、德育主任或科长。而且早在1998年,罗校长就亲自跑到北京师范大学招了5个人,现在基本上在真光都是骨干力量了。我认为这是罗校长的第三点贡献。因为这批老师在真光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在我们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事情的,他也是用上他所有的人脉资源为学校保驾护航。现在的真光是船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每一位老校长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些跟罗校长打下的基础也是分不开的。

其实就在他退休的十几年里,每一次来到真光的时候,你可以观察一下,和他共过事的员工们,都对他倍感亲切,你看大家接待他的那种情感,没有一个人是伪装出来的。大家都是主动上去跟老人家打招呼,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他也确实一直关注着真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