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心灵的教育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字体:16+-

对一所学校而言,教师应该是温暖的守候,校长应该是温暖的符号,学校应该是温暖的田园,教育应该是温暖的等待和唤醒。

在先烈东小学,我引导教师们把学校的发展愿景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把心理教育研究与个体辅导实践相结合,善用“故事”,融入“温度”,打破包裹在学生身上层层的“壳”,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由此,学校、师生以及我自己都收获着“心”的美丽。

(一)关注心灵,铺垫学生的幸福人生

刚刚,金黄的阳光还斜斜地透过窗帘洒进综合电教室,一转眼,外面已经暗了下来,冬日的下午,天黑得早。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小专会)的领导、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小专会会员及单位代表,课题校、实验校代表,合作单位代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行政、心理教育、学校代表,将平日偌大的综合电教室挤得满满的。此时,我正在做“0~13岁孩子成长及教育的关键期”报告。在与听众互动的间隙,我惊觉时间已晚,报告也正好结束。不想现场听众纷纷提问,都是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儿童心理的。我一一回答,并说明天还有六节心理活动课,大家的问题也许明天能找到答案或灵感。听众才慢慢散了。

看着我们先烈东小学悬挂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全国心理现场会的横额,我心里很是感慨: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界多么渴望的教育啊,但对于大部分小学教师来说,它却像是云雾缭绕的山峰——美好、神秘、芬芳,可望而不可即。一批批来校蹲点、学习、参观、交流的校长、教师都对我校两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既全面展示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也与各兄弟学校交流了各自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近年来,我校从关注学生个体问题,到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其中的转变来源于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学生,要求教师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我们关注三个方面:学生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学生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班级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班级环境研究。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生走向幸福人生。

今天看到与会者热切的眼神,我知道,这个现场会对他们来说收获很大,而对于我校的教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锻炼与提升呢?

心理健康教育是先烈东小学的传统特色之一。在我调入先烈东小学任校长之前,先烈东小学就已经在积极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师生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当时学校制订了“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启动了“教师阅读”项目,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但当时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侧重的角度主要是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层面,既缺乏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丰富度,更没有上升到关注学生心灵的高度。2000年,我调入先烈东小学任校长之后,以“教育务本心”思想对学校这一传统教育特色加以深入反思,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研究与转型,从2007年开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关注心灵,铺垫孩子的幸福人生。在我的大力引导、积极参与务实的推动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日益深入。在我们心理教育研究之初,我提出“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关注到了教育“故事”与“温度”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我认识到单有目标与愿景是不够的,细节的模糊性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致命伤。这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崔老师的加入,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带来了实质性的进展。记得崔老师刚来我校时,举办了一场以“爱”为主题的运动会:把“先小二代”(教师子女)邀请到学校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最大的孩子十四五岁,最小的不满周岁,有站着的、抱着的,还有笑着的、蹦着的、哭着的,萌味十足。当他们歪歪扭扭地出现在跑道上时,操场上掌声一片,惊叫不断。我们过“六个一”的教师节:一首电台祝福歌曲、一条祝福短信、一支康乃馨鲜花、一张贺卡、一面学生秀祝福的表达墙、一封校长写给教师及其家人的感谢信。我们新年出台“先小”新政:“学校不忘18岁以下‘先小二代’生日”“确立新年全家福包饺子日”。我们举办“为教师健康加油积分”活动,鼓励教师每天与学生一起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并定期进行健康积分兑换。教师们感慨道:“物质不在多少,表达了就行;关心不在大小,温暖了就行。”就是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让我们感受到心理健康实践研究的新鲜血液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在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心理健康研究小组的教师们启动了四大课题研究,分别是“新基础教育的深层研究”“信息化与课程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研究”和“少儿智慧潜能的开发”,作为学校核心课题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确认,从此学校的心理教育进入了正常有序的阶段。此后,我们在有专长的心理教育教师的带动下,积极推进心理健康研究的课题与项目,由个案研究到团体研究,逐步拓展。如今,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在先烈东小学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润滑剂,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视野日益开阔。2000年之前,我们通过做“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侧重于以信息化的应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随着信息化网络的普及,我校建起了心育网站;2002年11月15日,我校被定为“教育部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大量的活动、游戏、主题讨论等,让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引下,重新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理解和感受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最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2003年,我们通过参与“新基础教育扩展性和发展性研究”“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的推广性、应用性研究”等课题与主持“少儿智慧潜能开发”“古文诵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等课题,致力于探究一条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灵的科学之路;2004年我们的研究方向延伸到家庭教育,重点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成功因素的来源,孩子面对失败时家长怎么办等,并于2006年完成《家庭与孩子的成长调查报告》《小学生在校学习与适应性调查报告》,这两个报告,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提供了良好的依据;2005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心理系2003级的学生以我校为试验基地,2005年11月广州大学心理系毕业生在我校实习,2007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系在我校设立社会实践基地,我们的团辅活动进一步扩大,主要形式有以班级全体学生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以学生个体为主的个别心理辅导,以及专题讲座,并通过学校广播、墙报等宣传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卫生保健活动。由个体到团体,由学校到家庭,由理论到实践,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日益开阔,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也日益丰富。

(二)关注心灵,成就师生共同发展

如今,先烈东小学建起了个体心理咨询室、小组辅导活动室、教师心理工作室,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拥有心理类书籍近200册、学生心理档案电子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还分期分批派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现我校已有2名教师取得了华师大心理教育本科毕业证书,已有30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B证,15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A证,1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1人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教师们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了心理论文60多篇。学校还于2009年被评为“广州市心理示范校”;2011年,被评定为“学校心理健康规范化建设科研基地”。2013年12月,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心理现场会。《大众心理学》多次介绍我校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称我校是“运用现代技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兵”。我们还自编了三本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分别是关于幼小衔接的《彩虹桥》,关于家校互动的《阳光照进我家园》,以及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花季》。这些校本教材,成为我们开展团辅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的极好补充。

先烈东小学一直坚持不懈地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去抓,开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教育方式和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3年12月,在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校长等200多人,大家共同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专题研讨会。

专题研讨会开幕当天,我代表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进行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介绍。第二天,先烈东小学全面开放,展示了六节不同层面、不同处理的心理健康辅导课与活动,有以悦纳自我、欣赏他人为目标的英语科、美术科心理健康渗透课,有以单亲家庭孩子为辅导对象的绘本阅读课,有以“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有以合作、分享为主题的面向教师的团辅活动,还有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团体活动。

在以“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为主题的亲子活动中,通过心灵感应游戏,让孩子戴上眼罩触摸父母的手,辨认出自己的父母,拉近了孩子和父母的距离;通过观看视频《妈妈忙碌的一天》,感受父母的辛劳,激发孩子们的感恩之心;通过家长配乐朗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亲子互动,交换彼此的心声;通过读父母写给孩子的信,聆听父母心声,感受无私伟大的父母之爱。在以单亲家庭孩子为辅导对象的绘本阅读课上,让孩子们知道: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也许父母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但挚爱的亲情永远无法割断,每个人都需要对未来充满着信念……

孩子们在课堂中或喜或悲,展现出最真挚的情感,让听课的老师们无不感同身受,若有所思:心中有爱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课后,专家精彩的点评又令听课者在观照实践的同时,得到了理论的启迪与学习。

我本人,也随着学校的成长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参与不断地提升对“教育务本心”的思考,深入探索“直抵心灵”的教育,更加致力于“美好心灵”的培育。例如,为避免师源性因素带给学生的心理伤害,我继“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后又启动了每周一事一悟的“校长讲故事”活动,由我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工作,每周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活动前,结合学校教师的思想动态,给教师们讲一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教师们在开心一笑的同时,心理得到减压、放松,更从这些小故事中领悟到一些深刻的却又容易让人忽视的人生哲理。几年来,教师们普遍认为每次听故事后,内心都会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如久旱初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使他们更有能力和信心面对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对学生的耐心和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郁结下来的苦闷烦恼得到了化解,工作热情和效率也有了提高。2006年,我主编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集《阳光下的成长》获得“第四届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14年,我与肖冬梅老师一起编著的《0~13岁孩子成长及教育的关键期》一书,深受教师与家长的喜爱。

2015年夏天,我的“名校长工作室”在先烈东小学正式挂牌,优秀的校长们从全国各地陆续来学习。参观校园、听各学科汇报、学校特色展示……接待工作忙碌却又有条不紊。这天,我送一批从黑龙江省过来学习的校长们离开,在门口快要上车时,一位校长突然着急地说:“哎呀,我把一本重要的书落在楼上了!”我说:“我找个老师送下来。”他一边往教学楼急步走,一边说:“不用,不用,只有我才知道书落在哪了。”陪他一起上到五楼,他从刚才听课时的座位靠背后面挨着的窗台上拿出一本书,得意地冲我扬了扬,说:“看吧,你随便叫个老师来,找不到我这本书的。”我不禁失笑,他不亲自来找,别人可能还真找不到。什么书他要这么急着上来拿?仔细一看,原来是我编著的《0~13岁孩子成长及教育的关键期》,心里不禁感动又感慨。

这本书的编撰出版源于一次对话。2012年春,家长接待日,各年级的家长代表在一起,聊着聊着就聊到家庭教育的困惑,六年级茗茗的家长说:“我现在才知道孩子厌学的问题,是在三四年级的家庭矛盾中种下的,早知道,就不和他妈妈吵架了!”鼎鼎的家长接过话说:“我家的孩子上四年级,我早出晚归地要看着档口,没时间陪孩子,幸好今天来了,听你这么说,我得注意呀!”岚岚的家长红着眼圈,不说话,好一会儿才开口:“我家的孩子上一年级,我们夫妻正是七年之痒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吵架?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真有这么大影响吗?有了好学校,交给老师不就行了吗?”君君的家长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转向我:“张校长,我们家大的在这里读二年级,妈妈说不听。小的才刚上幼儿园,怎样才能避免小的跟大的学坏了?”大家听到这个问题,都笑了起来。我看着家长们热切的眼神,当时便萌生了想法:出一本书,一本能够解答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的书。我将这么多年来学校所做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升、问卷报告再融入名人名家的育儿实践,挑灯整理结集。终于在2014年,出版了《0~13岁孩子成长及教育的关键期》。这本书出版后,刚开始只是在本校家长中传阅,慢慢地我开始陆续接到相熟的家长或同行的“索书”信息。来校视察、交流、蹲点的领导、同行在我的办公室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十分感兴趣,认为生动、实用、指导性强。教师觉得这本书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看清学生问题的成因,并可以指导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家长觉得这本书可以指导自己走入孩子的内心,指引自己的言行;领导们则觉得这本书可以给自己学校的教师们一个完整认识学生、指导家长的知识体系,既有理论,又有实例。直到有一天,广州市教育局领导说:“这本书太有意义了。”局里又专门印刷了30万册,很快被预订了大半。这倒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想到能够给老师们一些点拨,给家长们一点指引,当时深夜修改书稿的疲倦根本就不算什么了,心里满满的是欣慰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