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铸魂。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在孩子洁净的心灵深处植下经典的种子,让经典浸润心灵、净化灵魂。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一束独具魅力的奇葩,养育了数百代中华儿女,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核,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民族的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心灵教育。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古人更是明确地提出“蒙童”关键在“养正”。这如同中医强调“扶正固本”的养元气的理论,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动力和最大的抗干扰能力,都来自从小在其身上形成的孟子所说的那一股浩然“正气”。此“正气”就是他们强大而高尚的“人格”。更为可贵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正”的方法,它帮助人们从小学会做人,拥有一颗向善的“心灵”,拥有一身良好的“德行”。让孩子们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们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一)走进国学教育
在先烈东小学,作为校长的我一直试图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探索适合学校“国魂”特色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塑造具有传统美德、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为了更好地体现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小学生的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基于此,我意识到只有从小学生的兴趣、思维、需求和发展等角度出发,与“国魂”特色教育相结合,与课程生态相整合,才能实现塑造小学生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
在我调入先烈东小学的第二个年头,我毅然地走上了探索国学教育之路,至今已十多年了。
万事开头难,国学之路在起步阶段并不一帆风顺。我深知,孩子们对国学的热爱首先应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对国学没有热忱,孩子们也很难坚持下来。对国学教育缺乏宽容、热爱和坚持,是目前国学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得以深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家长自己没精力陪着孩子学,另外,学习国学短期效益不明显,国学这种慢热型的间接效益也让很多家长在孩子们上学的过程中选择了放弃。
为了解除家长们的疑虑,坚定他们弘扬国学的信念,我先从家长入手,举办了多场“国学,养护心灵之妙药”专题讲座,从“为什么读经典”“怎样读经典”“经典讲什么”三个问题出发,解答了学生家长在对国学经典认识上的不足。讲座过程中,我多次结合自己在经典诵读中所碰到的疑惑,以自身为案例,总结自身接触国学经典多年来的心得体会来告诉在场家长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间,早早地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随着生命的成长,自然会慢慢理解其中的真义。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取得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后,我的“国学教育之路”也越走越顺了。我们都知道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我倡导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进一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的国学教育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如今的先烈东小学,孩子们学会了轻声细语、珍惜感恩;学会了向老师鞠躬行礼、双手接物;也学会了自己收拾衣被、换位思考。孩子们的变化,成为家长最大的惊喜。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来学校接孩子的家长叫住了我,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张校长,我要当面感谢您,我的小孩在学校接受了国学教育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国学改变了他的生活,而您就是他的贵人啊!”原来,这位家长的小孩今年上六年级,平时与妈妈沟通较少,总觉得妈妈的唠叨很烦人,对妈妈的态度总夹带一点儿怨气。但是自从接受了学校的国学教育后,他真正感悟了“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的真意。前几天,外面下着大雨,妈妈要赶着上班。临出门他特意叮嘱妈妈说:“外面下着雨,路滑,您慢点儿走。”这句普通的话,是他第一次对妈妈说。妈妈听后,感动万分。自从那次以后,他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开始融洽了。“看着孩子一步步改变,真的非常感恩老师,感恩张校长。”这位家长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句话,千言万语也掩盖不住她内心的喜悦。
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儿童在最关键的幼年时期,通过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章,使其天赋与潜能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能达到学习语言、培养情趣以及提升素质、奠定人文底蕴的综合目的,使儿童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经过多年对儿童大脑发育理论的研究,我发现:孩子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可完成60%,3~6岁完成80%,6~8岁完成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了13岁以后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结束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孩子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4~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接受力最强的阶段,这个时候诵读国学经典必定会受益终身。
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灵魂与核心代表,通过经典诵读,能让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入扎根、传承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2014年12月,我举办了一次“塑造经典名校,熏染国魂精神”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举行前的两个多月,为避免学生因古文基础薄弱而在听讲座时感到苦闷乏味,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例如,诵读国学经典积极分子的评比、晨读时校广播的“国学之声”、墙报展示、手抄报比赛、班级国学汇报展演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每次环绕校园时,看着长廊里学生们亲自设计的国学作品展示,听着吟诵经典的琅琅读书声,心里感动万分,感动国学经典终于可以真正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
讲座顺利地如期举行,在师生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我并没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我深深知道,“塑造经典名校,熏染国魂精神”的办学之路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记得讲座结束后的第二天,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跟我说:“其实,一开始学《三字经》时,我自认为小孩子们的东西为什么还让我们来背。但听完校长您昨天的讲座,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对《三字经》又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尊老爱幼、修身养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发现了我身上存在的坏毛病是多么的羞耻,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现在,我要努力向那些传统美德看齐并决心改掉自身的恶习。”
有一位年轻教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说句实话,我们当老师的也未必有几个能很深地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像《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等经典古籍,更是只停留在当学生时积累的几句格言上,是多么肤浅啊!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理应深入地学习研究,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传承经典,营造书香校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回顾在先烈东小学倡导经典诵读的十几年时间,我们走过了一段由思考探索到践行推广的历程,而收获的却是“诗韵校园,书香致远”。
(二)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心灵
国学的魅力在于能培养人的一种心境,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教育。孩子们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这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清晨,明媚的阳光扫去了昨日的阴雨和雾霭,校园里的一切都显得异常明晰。“聚首先小,见证国学经典教育新突破——2013年第二届广州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校长研讨会暨教学观摩大会”在学校的中央舞台拉开了帷幕。看着这浸润着浓郁的经典文化气息的校园,看着被经典文化熏陶渐染的孩子们,我的心被浓浓的幸福包围着。自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以来,学校的校园面貌、老师和孩子们的精神面貌都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还是惊人的、深刻的。
身着黄色汉服的一(5)班的孩子们脸上带着沉静的快乐,井然有序地走上了舞台,他们席地而坐,摇头晃脑地诵读起了《弟子规》。诵读结束后,又井然有序地走下台坐回到自己班级的区域。整个过程,一(5)班的孩子们的脸上都保持着沉静的快乐,没有人发出哪怕是一丝的嘈杂的声响。这在以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难道是国学经典重伦理道德的思想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影响?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了。
看了一(5)班的孩子们的表现后,我已满是期待。三(5)班的孩子们身着蓝色的汉服上来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孩子们洪亮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校园,响彻了整个珠江新城!这稚嫩而神奇的声音,传到了台下每个老师、每个孩子、每个嘉宾的心里。
是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诵读经典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引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老师们和在家与孩子们一起诵读的家长们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记得谷老师和我聊天时说到他们班级的事:他们班有家长发信息给谷老师说,经过几年的经典诵读,孩子的语文功底增强了,文化底蕴加深了,性情变好了,为人处事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家长们在陪伴孩子们诵读的过程中,也爱上了诵读经典,也受到了经典文化思想的熏陶,家长们也日渐变化,变得更为谦和、理性、文明、知礼……
第二届广州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校长研讨会暨教学观摩大会之所以在先烈东小学举行,正是我们先烈东小学的国学经典教育开花结果的明证。“读经典美文,育少年君子。”在我的倡导下,先烈东小学当初的选择,现在的坚持,必将培育出更多的谦谦君子,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