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一、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字体:16+-

鉴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趋势的增长,OECD于2006年6月在雅典召开了教育部长会议,提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希望探求国际统一评价高等教育成果的可能性;2008年1月,OECD又在东京召开了教育部长非正式会议,继续对相关议题进行探讨。OECD认为,对本科生的统一评价能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好的信息,能够使学校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并知道如何改善,因此,OECD认为自己有责任开发一个涉及“教”和“学”的测量工具。具体的评价工作设想在学生本科阶段结束时进行,依据学生能力做书面测试。也就是说,OECD认为,即使是不同的高校,也会有基本的质量要求,如相应程度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而这种质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在保证基本的质量要求基础上探求特色发展。

(一)保证并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质的要求

2015年修正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高等教育从事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活动,而这种高级专门人才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高级专门人才应被理解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应当是有质量保证的。

政府提出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教育部高度重视质量工作,采取多项措施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人民满意,也是中国教育工作的宗旨所在。

人民群众要求的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过去人们常说“上大学难”,现在说的是“上好大学难”,说明人民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里需关注的是,我国曾经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家只有一两个孩子,家长的心理是脆弱的,承受不起孩子的失败,要求孩子能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是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显著扩展孩子的就业和发展能力。

中国还有几千年的重教传统。“望子成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等话语,不管是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几乎人人都可以信手拈来。剔除用语中的封建糟粕,说明人们希望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古今中外,教育都是实现阶层保持或提升的重要手段。“学而优则仕”的“仕”代表了一种主流文化取向。在封建社会官本位形态下,它指的是官;在知识经济多元价值形态下,它可以泛指各行各业的专业精英岗位。

因此,高等教育要专注质量和特色建设,对得住“高等”这一层次规格要求,社会不需要培养“庸才”的高等学校。

(二)加强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

高等学校由学科组成,学科细化构成专业。因此,学科、专业在概念上有相似性,我们也就常常笼统称之而不加区分。但是,学科暗含着一个研究领域,专业则明显是一个育人的概念,欧美体系下的专业概念就是学科门类下的课程组合,亦称主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不同的:前者重科研的架构;后者重教学的平台,如“211工程”重视学科建设,“质量工程”重视专业建设。因此,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专业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重学科建设——以构建学科体系和科研项目驱动为标志,但忽视专业建设——以育人的专业性减弱、不同毕业生可替代性增强为信号。尽管学科优化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得比较严重。

其次,随着前些年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度扩张,高等学校在专业安排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满足已有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的倾向。其结果是:第一种倾向延缓了专业调整的时间,使一些欲被淘汰或压缩的冷门专业得以继续发展乃至膨胀,“新学科专业的数量和品种增长缓慢,出现了一些老化了的‘巨型专业’”[2]。这显然忽视了经济发展需求,有悖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法则;第二种倾向加大了低水平重复办学的现象,各学校纷纷通过设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的通用专业来迅速应对规模的扩张,如文秘、管理、会计、法律、外语等专业在较低的水平上繁衍过快,这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高等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数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已越来越趋同[3],出现了人们所喻的“一片平原”现象。

最后,高等教育面对的服务主体在发生变化。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并进一步明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既是国家创新体制的重大变化,也是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命题。随着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的逐渐饱和,企业,尤其是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接纳高等学校各个层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高等教育要考虑如何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及学位点调整等措施,适应和满足企业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建设的需要。

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需求,加强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这里还需进一步指出的是,理性地看,高等教育的宏观学科专业结构以满足社会整体需求为目的,而高等学校的微观学科专业结构则以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主要方向,微观结构的合理并不完全代表宏观结构的合理。微观结构容易受利益、舆论、心理(如从众、升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产生“非常态”的发展而进一步扭曲宏观结构。因此,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要遵循国家大的方向要求,并以此为基础,保持自己的传统,发展相应的特色,这样才能保证宏观、微观结构的和谐发展,从而保证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通过结构化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能力

高等教育要给人以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即高等学校要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这种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思维力等因素组成,而知识通过传授、技能通过练习、思维通过训练获得。

知识如音符,能力如谱曲;知识如文字,能力如作文。这种比喻讲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培养与获得能力的基础。但是,知识与能力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思维力的提升,而且有些知识更有利于训练思维。

技能是指完成某项任务的操作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是能力表现的手段。如果缺乏基本技能,知识就难以迁移到新的情境,能力就难以培养和发挥,更谈不上有新的开拓和创新。通常说的“心灵手巧”,也就是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结合与统一的结果。技能是通过实践和认知获得的,知识的领会和技能的形成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工程制图是工程师的语言,如果只满足于听懂了点线面体的投影原理、相关理论和测绘知识等,而没有亲自动手与刻苦练习,就绝不可能获得真知,更无法用来表达工程意图和自己创新构思的复杂关系。

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具有新质的心理活动形式,思维力则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完成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比较等认知活动的基本功。思维训练是学生能力开发的核心。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序知识的简单堆砌构不成高等教育的专业,专业所需要的课程是有序的,结构化课程是专业形成的唯一方式。当然,不同学校课程的结构需要也应该有所不同。事实上,国内外已经总结出了多种课程结构化设计的方式,如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定选修课和必修课,专业学习的主辅修制,等等。课程的质量、多寡、选择性、相互间的匹配是形成专业水平和特色的基础,在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文理交融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侧重上也都有很多可探讨的空间。

目前高校教学中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的一些“时髦专业”课程的结构化程度不高,有名无实,开的多是传统专业的课程,再加上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课程的关联性反而降低,难以培养出真正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高校可开出的课程数量偏少,学生的选择太少,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越来越没有课程可学,专业水平难以提高。不仅相同专业存在趋同,不同专业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近,最后各高校就变得越来越一样了。课程少,也体现了教育质量不佳,反映了研究水平不高,说明知识的深度不够。

高等教育从事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活动,学生成为专门人才的过程必须是一个严谨的过程,而这个严谨的过程需要由结构严密的课程体系予以保证。只有认真、勤奋地实践这一过程,学生才能获得专业能力、基本技能、思维能力、职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