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是世界进化的宝贵财富,正是有了多样化,世界才显得绚丽多彩,才具有生命力。多样化,即要有特色,特色是更高的质量要求,与学科专业建设密切相关。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多样化的形成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和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本质区别是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问题。多样化并不排斥精英,而是精英领域、数量的扩展。这个多样化又以地方性、专门性等应用型高等学校模式体系的成熟和完善为标志。
古老的大学是探讨和传承高深学问的场所。既然是高深学问,就必然是少数人才有资格从事的活动,并且这少数人也必将是未来治国安邦之栋梁。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关注的是塑造社会精英阶层的能力和人格。因此,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维度相对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的需求逐渐多元化,要求高等学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此时高等教育已融入整个社会,不能再专为原来单一的“精英”岗位服务,而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的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精英,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中的领军和骨干人才。精英的维度在扩大,不同精英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也各不相同,彼此不可替代。因此,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特别强调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这就出现了多元的质量标准。
但是,多元的质量标准绝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降低现有的质量标准,而应该是业业有精英、行行出状元。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并不必然带来质量的下降,如OECD通过调研规模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其《2007年教育概览:经合组织教育指标》的报告中认为:“高等教育的扩大对个人和国民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迄今为止并未看到所谓的‘学历价值通胀’的现象。”韩国是公认的经历过高等教育膨胀的国家,但据中央社首尔2007年11月26日电,“与中小学毕业生相比较,韩国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上涨速度更快”,三季度“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收入为高中毕业生的1.5倍,初中毕业生的2.52倍和小学毕业生的2.9倍”。[4]此外,大众化阶段由于扩大了就学的范围,减轻了升学的压力,即缓解了中学生为确立“大学生”身份的考试竞争程度,有可能使人们更关心素质教育、关心人的个性发展、关心真正全面的教育质量。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近几年来我们在大脑的研究和生物化学科学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已经使我们更加清楚地和更加客观地理解了人类行为、心理机制和学习过程。这些新发现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人的大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潜力未曾加以利用,而且根据某些权威多少带点武断的估计,这种未曾利用的大脑潜力竟高达90%”,这“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学,要求对个人的潜在才能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5]教育有责任开发人的多种潜能。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高等学校办学模式逐步多样化的历史,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大学模式后发展起了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法国在欧洲最古老大学之外生长出新型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工程师学校或大学校,德国出现了与传统综合大学并驾齐驱的工业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英国存在着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与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大学的共同繁荣景象。它们的历程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与思考。
多样性与特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可以说特色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有别于精英阶段的根本所在,是这一时期学校教育质量高的标志。这也是我们如此重视特色的原因。高等教育要努力以自身的多样化办学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二)建立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
教育是使人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的教育方针的精髓所在。前些年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使我们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我们显然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中共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需要我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及对受教育者个性特征的关注。
“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就是所谓比较优势。因为个性差异及教育开发的影响,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综合,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教育就是要通过筛选机制和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确认和开发,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这里关键是要促进多种教育模式的发展,建立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每个人最优秀的潜能,努力把所有人都培养成某一领域的精英。
在高等教育的多种模式中,世界级研究型大学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只要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在这个领域是好的,这样的教育同样是精英教育或一流教育。如果每所高校在专门人才市场中寻找到别人没做或没做好的,哪怕是较低层次的一部分,做好了,甚至做到极致,那就是精英教育。即无论层次类型如何,办好了就是一流学校。我们需要进行教育模式的探索,如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一流的本科教学型院校、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而每类学校中的每所学校的教育模式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整个教育体系能走到这个地步,每所学校都有了自己从事精英教育或一流教育的位置,那么有质量和有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就真正形成了,中国也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这里,政府规划的引导作用不容低估。政府要在继续做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校重点建设的方向,对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重点支持,弱化学校评价的统一性,加强对特色和多样化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