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要多样化发展,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够实现多样化,怎样实施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与特色定位。
(一)单纯的分层办学模式的不足
目前中国走的是一条分层办学的路子,即将高等学校按层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211”工程、“985”工程等的实施也促使一批高等学校向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即在具体的实践中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分层发展。但是,问题并未得到全面解决。
第一,分层办学未能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拔高问题。随着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功利**面前,一些并不具备条件的学校纷纷提出了向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迈进的目标。学校追求升格、办学模式单一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得到扭转。
第二,专门学院的办学特色不便保持。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在接管和改造旧的高等学校体系后,通过院系调整等措施建立起了一大批专门学院,以其培养人才的有效针对性,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几十年来,随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以及一批高等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专门学院的特色在逐步丧失,学院传统的优势学科有被削弱的危险。单纯的分层办学无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第三,分层办学不利于高等学校毕业生下基层。2003年,OECD专家组对我国考察后,在《经合组织关于中国高教财务与质量保障改革的报告》中提出:“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不愿回到家乡服务于当地,他们还是喜欢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省里就业。关于这一点,根据欧洲高等教育的经验,毕业生在距他们上学的城市50千米内寻找第一份工作。”中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2003年,我国设市城市660个,普通本科院校有644所。但北京市集中了超过8%的学校,四个直辖市共集中了约18%的学校,加上西安、武汉、南京,七城市共集中了约28%的学校,再加上长春、大连、哈尔滨、广州、成都,十二城市共集中了约38%的学校,绝大多数的学校集中在省会城市。高等学校的集中设置及向更高水平的迈进,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进一步集中。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工作,通过全国性的总体规划和地区性的定位规划,促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即通过规划手段,把发展的内驱力引向重特色、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统筹的基础上,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提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二)构建高等学校层次、类型、使命三维分类体系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密切相关。对于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理论上可按分层、分类的思想设计,实践中可根据管理体制规划学校的使命来操作,最后构建出一个三维模型。
1.理论上的分层、分类设计
高等学校按两个维度设计:一维按层次,即“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框架构建,关键是安于定位、办出水平;另一维按类型,即“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关键是导向明确、办出特色。[6]
两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在层次的上游可以有一定的交叉,分别走以科学创新为主、学科型人才培养为主和以技术创新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路径,但越往下,交叉越少。具体设计见表10-1。
当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彼此之间可以是个“光谱”地带,同一学校不同系科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这种划分方式体现出一种导向,不同的学校之间,办学目标、培养模式、系科设置、教师要求及评价方式等都将有所不同。
表10-1 高等学校的分类设计
2.进一步根据管理体制规划学校的使命
根据学校的办学使命,国家可进一步提出“世界的大学、国家的大学和地方的高校”操作性分类推进方案。
世界的大学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也是我们要建设的一流大学,包括注重科学创新的综合大学和注重技术创新的专业大学,事实上,它们包括综合研究大学和特色研究大学。既然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就需要有更崇高的信念——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大学需要真正按一流大学的规律和模式办学,加强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以文理贯通式的通识教育思想指导育人工作,以国际化学术标准接受检验和评价。只有开放、大气而不是封闭、狭隘的一流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和民族共同拥有的财富,也才能极力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发展的平台。
国家的大学也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是与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关系密切的多科性专业大学,包括一些特色研究大学和教学科研型的专业大学。它们是我国农、林、地、矿、油、交通、电子、电力、传媒、航空航天等行业及军事领域的技术先导,在国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以自身专业、技术集约化的工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它们需要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关注国际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信息,努力做好引进、吸收、转化、再创新的技术准备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努力实现与通识教育的相融与互补。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壁垒,这些大学要努力成为国家实力和重点行业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地方的高校,即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包括地方综合学院、专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地方高校要努力为地方建设服务,有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生命力且人才不易流失。地方高校要以专业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人才培养,并注重一定的通识教育;关注创业教育,努力把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创业教育,加强教育的务实性,提升学生的就业和专业谋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