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三、高等学校要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字体:16+-

(一)一流大学建设要通过开放办学彰显其学术大气

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学术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启型一样,新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也不一定非要像一些传统大学那样,在原始的基础上进行缓慢积累,而有可能通过开放办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和飞跃。一流大学建设要真正按一流大学的规律和模式办学,以国际化学术标准接受检验和评价。

1.积极的国际化参与

大学要想融入世界学术主流,首先要让世界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因此,不能封闭建设和发展,不能满足于在国内的曲高和寡。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学。如日本东京大学在其2003年3月18日评议会上通过的《东京大学宪章》上,就将自己定位为“世界的”东京大学而非“日本的”东京大学。

大学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学排名,利用各种机会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并及时了解自己的差距与不足;要主动开放办学,注意从世界各地招收优秀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使学校成为国际化的学术社会;要努力建立与世界著名大学交往的圈子,甘心从小弟弟做起,树立在融合中被接纳、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发展中创品牌的意识,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2.强化优势学科群建设

大学由学科组成,学科发展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大学要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水平,就必须增强基层的办学活力。而学科群建设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又有助于提高具体研究层面的创造力和活力。另外,学科水平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校长、已故著名华裔科学家田长霖认为:“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因为一个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世界一流,一定要有先后。”大学发展一定要关注最有特色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把它建设成最好的,之后它的名气和模式会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术队伍的建设,而学术队伍的优化只能在开放与竞争的环境中实现。

3.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

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曾经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说法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也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国际上,不论是官方评估还是民间排名,教师质量均是大学水平和声誉重要的和基本的组成部分。

因此,大学建设必须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注意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鼓励拔尖与创新;注重塑造大学“教授”“研究员”等学术称谓的崇高形象,提高其含金量,杜绝“照顾、扶庸、官本位”等学术不严肃现象,使大学真正成为智者的乐园和领地;以人为本,在学校内部真正创造出优秀学术人员脱颖而出和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机制。

(二)地方高校要注重交流,提高其特色水平

大学首先是世界性的,但后来高等教育发展出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高等学校开始地方化,地方性高等学校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如今,高等教育既要为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服务,又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服务,还要为地方发展服务。相对而言,地方高校教师的“世界公民”的特征要弱一些,他们的工作地区特色要强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高校要封闭办学。地方高校要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努力建设地方特色学科

地方高校并不仅仅指它归由地方管理,更主要的是指其使命面向的地方特色倾向。为地方发展服务,实质上也是其为国家和为人类服务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显著的国家尤为重要。我国前些年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对高等教育为地方发展服务给予的优先保障。地方高校要努力为地方建设服务,有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容易得到支持且人才不易流失。要加强专业教育,关注创业教育,加强教育的务实性,努力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和专业谋生能力,使学生通过严谨的学习过程获得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真才实学。

2.以交流促水平提高

特色化建设不是不要开放,高等学校属地化管理后更有个开放、交流的问题,否则水平难以提高。一些地方性高校,以及一些原由国务院行业部委管理,后在体制改革中划转给地方的高校领导也都感觉到高校的封闭性在增强,长此以往,高校会没有活力,这对高校的发展不利。高等教育有很多共同的规律,必须相互借鉴才能进步。因此,特色和开放其实也是地方高校建设中的一对矛盾,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通过交流提高水平。解决好这一矛盾,学校的发展才会真正有生命力。这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各地方高校领导和教师发挥创造性。

[1]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08-07。

[2] 浩宇、海泉:《把抓教育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访谈》,载《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3] 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载《中国教育报》,2006-12-15。

[4] [韩]中央社(首尔):《韩国:学历造成收入差距拉大》,载《参考消息》,2007-11-27。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140、10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7] 资料来源于陈学飞教授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报告,2003年,重庆。

[8] 马陆亭:《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载《教育研究》,2005(10)。

[9] 转引自[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145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 转引自孙传钊:《隐蔽的遗产》,载《读书》,2001(9)。

[11] 马陆亭、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 [日]天野郁夫:《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现状与课题》,见王蓉、鲍威:《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过程中的财政体系——中日比较的视角》,4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3] 张伟:《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载《研究动态》,2006(10)。

[14] 王晓辉:《法国教育财政体制与学生资助政策》,见马陆亭、徐孝民:《国际教育投入与学生资助》,44~4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 《201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jiuban.moa.gov.cn/fwllm/qgxxlb/xj/201401/t20140123_3746486.htm,2018-09-03。

[16] 搜狐网:《西部大开发18年:东中西部的差距到底有多大》,http://www.sohu.com/a/136355959_450500,2018-09-28。

[17] 郝克明、谈松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36~159页,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18] 转引自[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历史——21世纪的问题》,王承绪译,50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