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二、改革开放所确立的高等教育哲学

字体:16+-

改革开放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就是要兴利除弊。无疑,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但它更是一项伟大的哲学重建工程,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重建一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多元、开放和兼容的哲学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一点体现在高等教育哲学上,就是既要坚持政治论哲学,又要坚持认识论哲学,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兼顾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和学术理性。从历史事实中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之前的高等教育哲学是单一、僵化、断裂和破碎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指导哲学,常常被机械、教条地加以理解:在对待自然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一种改造自然的物质哲学;在对待社会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一种阶级斗争哲学,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理解和创新。其次,各种高等教育哲学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处于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必然会处于自我封闭和唯我独尊的状态,缺乏新思想和新内容。最后,高等教育哲学变成一种专业化和专门化的哲学,过于偏重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相对忽略了高等教育的学术理性。因此,改革开放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多元、包容、连贯、辩证的高等教育哲学。

那么,改革开放到底要重建一种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哲学呢?

第一,这种高等教育哲学必须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哲学。没有哪种哲学敢于宣称自己是最完善的,也没有哪种哲学敢于宣称自己是尽善尽美的。尼采宣称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最后他疯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本身就建立在他过于神经质的思想基础上。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绝对化和神话,成为唯一的真理和教条,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狂热和激进。诚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伟大的哲学,但它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就是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大胆解放思想,吸纳各种哲学理论,构建开放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既不自我贬低,也不狂妄自大。它谨慎地吸纳人类一切合理的哲学思想,善意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这种高等教育哲学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哲学。高等教育哲学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否则就不能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在“左”倾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哲学被扭曲和肢解,出现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或言论,如“天才论”“白卷书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大学就是大家来上学”等,其中某些现象或认识本身是合理的,却被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消极后果。确立新的高等教育哲学,必须尊重和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首先,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服务社会,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适应和服务不能脱离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高等教育主要以知识、科研成果和人才来服务社会,过度的政治化、市场化和实用化都会损害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次,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他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禁锢或限制他们的自由思考和独立探索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教育方法主要应该是疏导和引导。

第三,这种高等教育哲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哲学。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全面开发人的素质和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同杨叔子先生指出的那样,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存,但对五育的理解和实施是比较片面的。如德育方面,主要突出人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政治忠诚等;智育方面,主要是教师的灌输和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美育、劳动等常常被作为智育的附庸,可有可无。这样的教育哲学完全是工具理性的,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这样的教育哲学指导之下,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专家和专门人才,但很难培养出有影响的学者和思想家,大师级的人物则少之又少。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曾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莫言、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科,特别是文史哲这些基础学科方面,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学者。也就是说,在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培养得太少。年纪大一些的同志中有一些是很优秀的,但只能说是准大师,不好说是大师级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术功底、知识面还是创造性等方面,和前一辈大师级的人物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2]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人文关怀,缺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不能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第四,这种高等教育哲学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哲学。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同样,任何哲学思想都需要不断创新,没有创新的哲学必将走向僵化和衰亡。在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确定为我国的政治哲学,苏联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哲学成为指导高等教育的唯一哲学。哲学思想上的单一和封闭,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我们人为地设置了许多禁区,难以进行思想和理论上的创新。这种僵化和教条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董健先生把“**”前和“**”中的指导哲学形象地概括为“政治实用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应该说,这两种哲学是客观存在的,它深深地浸**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哲学之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改革开放,就是要解除思想上的禁锢和束缚,创造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大胆探索和积极争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迅速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将中国拉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在思想上,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我们得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结论,并在实践中坚持批判性地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多元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