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杰出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顶住风险,锐意进取,积极改革,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理念,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里以匡亚明、朱九思、刘道玉、潘懋元几位先生为例,总结他们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高等教育理念。
(一)匡亚明的高等教育理念
匡亚明(1906—1996)先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他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江苏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等。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任职期间,是其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时期。1955年5月至1963年5月,匡亚明先生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到校伊始,他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标志一所大学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水平”。在东北人民大学工作的八年期间,他提出要形成和发扬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想;在人才上搞“五湖四海”,尊重知识,器重人才;在学术上博采众长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一心办事业等。这些构成了他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础。1963年,匡亚明调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这个时期是他继续实践高等教育改革,并且高等教育理念日臻成熟的时期。即便“**”期间,他身陷囹圄,仍然不改自己的办学初衷和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方面克服各种困难,努力维持南京大学的办学秩序,为“**”后南京大学的恢复和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南京大学任职期间,他及时提出了把南京大学办成“有国际影响且富有特色的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奋斗目标。他先后两次率中国大学代表团赴日本、美国考察高等教育,打开了南京大学与欧美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交流合作之门。1983年,已经离开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先生和浙江大学的刘丹、天津大学的李曙森、原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的屈伯川联名上书中央,要求加强重点大学建设,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这就是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四老上书”典故。匡亚明先生关于大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关于教学与科研并重,关于加强重点大学建设、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等思想,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二)朱九思的高等教育理念
朱九思(1916—2015)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953—1984年任华中工学院(后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任职时间长达3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领导一所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之一。无论在任职时间还是在教育贡献方面,朱九思先生对于华中工学院的贡献都堪与美国任何一所大学历史上的著名校长媲美。在长达31年的任职期内,他为华中工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九思先生的教育生涯先后经历了延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曲折、丰富的经历也使他积累了更加丰富和成熟的高等教育理念,他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苏联经验和西方经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等都有独到而成熟的看法。因此,与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或大学校长相比,他的高等教育理念更加成熟和稳定。他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现在他各个时期的教育实践中,并且散见于他的一些著述中。2001年出版的《竞争与转换》一书,可以说是对他的高等教育理念的一次汇集和提炼,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高等教育理念。朱九思先生的高等教育理念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综合化,师资队伍是关键,大学要办成“两个中心”,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要坚持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校长要重视高等教育科学的研究等。这些理念反映了朱九思先生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如高等学校综合化,是直接针对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所造成的后遗症的,同时,它本身就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再如,大学校长要重视高等教育科学的研究思想,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的一个现状,即管大学的不懂教育、不研究教育。
(三)刘道玉的高等教育理念
刘道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他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他于1981年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之一,在领导武汉大学的七年(1981—1988年)时间里,他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在武汉大学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这些改革在西方大学均普遍实行,但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高等学校而言,属于极为超前的高等教育改革。这些改革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本人因而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他的改革使当时的武汉大学成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文化重镇,被誉为“高等学校中的深圳”。刘道玉先生的高等教育理念主要包括:重视调查研究,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重视大学科研工作,以重大科研突破带动科研水平的提高;坚持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制度改革;尊重学生的志趣,保护学生的选择权利,提倡自学,采用启发式、因材施教的方法,允许自由听课;在大学实施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等。[9]应该说,刘道玉先生的许多高等教育理念是合乎教育规律的,是卓有成效的。他提出的这些高等教育理念和改革措施,今天已经在各个高校得到普遍实施,如学分制、导师制、学术假制等,均已成为基本的教学制度。
(四)潘懋元的高等教育理念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他先后担任过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校长等职务,在1978—1984年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期间,积极支持和推动高等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1978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4年改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成立教育研究院)。1981年,该室开始招收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生,1986年该所被评为高等教育学科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潘懋元教授被评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1988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被评为全国教育学重点学科;1996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在长期的高校行政、教育研究与教学、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工作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理念集中反映在他的系列高等教育专著和论文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潘懋元先生就撰写了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专著——《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80年代后相继出版了《高等教育学讲座》(1983年)、《高等教育学》(1984年)、《高等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1995年)、《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等十余部著作,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理念包括: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教育必须符合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高等学校的十条教学原则等。[10]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理念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