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理念的分化与讨论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真正深入发展和取得实效的时期。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决策过程越来越趋向理性化和民主化,政治氛围和政策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对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经验不再排斥和抵制,自信和开放的国民心态逐渐形成,从而为重新评价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经验提供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障。如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这里的“一切文明成果”显然包括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在这种大环境下,西方的各种高等教育理念纷纷涌入中国,进而和中国本土的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相互冲突、相互比较和相互融合,从而逐步确立起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理念。这种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等学校的综合化。这种综合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等学校的合并和调整。许多高等学校被调整合并,组建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综合性大学。例如,1998年9月,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新的吉林大学;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二是专科性质的大学走向综合化。例如,清华大学1993年重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恢复了大部分人文社会学科;许多大学增设了法学院、工学院等专门学院,向着综合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三是专科院校升格,即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并且不断增加学科点。
但是,欧美高等教育理念的重新介入及高等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两面性。一方面,欧美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理念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和损失,如高等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市场化、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等思想,都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确实,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开放,市场的参与度逐渐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也越来越全,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越来越模糊:一些高等学校迷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在教育产业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高等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学科设置无所不包,却逐渐失去了特色和优势,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下降;在“综合化”的幌子下,许多高校盲目攀比跟风,“升格风”“改名风”“合并风”盛行,巨型大学不断出现,但许多传统优势丢失了,一些院校变得面目全非。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高等教育理念的混乱和稚嫩,各种高等教育理念多元共存、相互激**,但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还难以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提供正确、有效的指导。
著名学者董健先生用“经济实用主义”与“庸俗市侩主义”来形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上的混乱。他认为,“**”前和“**”中,大学之魂主要是被“政治实用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消解,而近二十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主要是“经济实用主义”和“庸俗市侩主义”消解着大学之魂,同时,“后政治实用主义”和“后‘左’倾教条主义”挟着经济之势继续戕害着大学。[11]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90年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混乱和冲突。当然,这种混乱是改革开放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凤凰涅槃前的阵痛,是推动高等教育理念走向多元融合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么,如何调和这种思想上的冲突和混乱?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从国家层面到各个高等学校内部,都自觉地开展起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当时的国家教委领导概括了三句话,“增加投入是前提,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后来又增加了一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12]。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成为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著名大学都定期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取得了显著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