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二、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理念的形成

字体:1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建设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体系、将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由于适应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欧美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的理念逐渐被国人认同和接纳,并在本土高等学校得到实践。研究型大学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的洪堡。1810年,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的时候明确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但研究型大学的真正发展是在美国。美国学者罗格尔·盖吉尔(Roger L.Geiger)认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出现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它的形成经历了四个过程:一是研究结构的形成;二是学术群体的形成;三是制度性资源的繁殖,如实验室、图书馆等;四是研究功能的确立。到1920年,美国至少有25所大学将研究确定为大学的目标,其中15所大学将研究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如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13]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美国的军事、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通过拓展研究功能,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实力迅速增长,很快取代欧洲大学的地位而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服务型大学的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04年,当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范海斯提出了“大学校园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的思想。这种思想对美国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大学纷纷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通过提供专利、科研成果、技术、咨询等服务社会,成为社会的“发动机”和“服务器”。90年代以后,美国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的理念逐渐被译介到中国,对中国的重点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早在1991年,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就在酝酿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1993年2月13日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下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1993年7月15日,国家教委在《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中正式宣布:“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经过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以看出,“211工程”建设的是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发表讲话。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开始酝酿制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设立了该计划,并于1999年9月开始实施,名称最终确定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计划执行过程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设目标确定为世界一流大学,复旦大学等27校为教育部与有关省市、部委共建高水平大学。[14]进入“985工程”的这批高校的建设目标同样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11工程”和“985工程”汇集了我国最优秀和最有潜力的大学,成为我国冲击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集群。它们中的某些大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重大国家战略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它们本身就是我国的服务型大学,直接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需要。今天,面对科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它们继续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同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选择和考核,主要是以质量和服务为标准,通过这样的工程,推动一部分高等学校上水平、上台阶,并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和提高服务质量。事实上,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理念和服务型大学理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大学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大学的教学质量、研究质量、学科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重点大学明确提出要“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正是两种大学理念相互融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