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第五节 经验与展望

字体:16+-

一、努力建立教育财政保障体制

截至目前,我国在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保障体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体制比较完善。另外,有个别省份近两年陆续启动建立了公办普通高中经费保障制度。

2016年新年伊始,就有新华社记者报道,四川省建立了公办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10]该省财政厅、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健全我省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经费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中说,从2016年起,对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实行综合预算保障制度,按照“核定收支,差额补助”的办法安排财政拨款。该项制度将覆盖四川省629所公办普通高中。文件明确了生均公用经费综合定额的最低标准,即到2017年省级示范高中不低于每生每年1420元,市(州)级示范高中不低于每生每年1180元,其他高中学校不低于每生每年1060元。报道还说,建立高中学校综合预算保障制度,是推动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保障高中学校运转的一项财政制度性安排,也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措施。至此,该省已全面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保障体系,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11月2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该文件提出了湖北省全省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的指导标准:市(州)中心城区每生每学年不低于1200元,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4个集中连片贫困山区县(市、区)不低于800元,其他地区不低于1000元,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的机制。

截至2015年年底,湖北省共有公办普通高中420多所,在校学生近90万人,教职员工10余万人。从2015年起,湖北公办普通高中取消“三限生”招收,意味着,公办高中少了“三限生”择校费这笔经济来源。以往,湖北省示范高中20%的计划用于招收“三限生”,这些学生须交2.4万元择校费才能被录取,停收择校生学费后,全省普通高中每年减少一半左右的学费收入。为避免因择校生收费减少,公办高中办学经费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湖北省2016年春季出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开始执行。

文件规定,生均公用经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不得用于人员支出、基本建设投资或偿还债务等其他支出。比照公办普通高中学费标准收费的民办普通高中,应参照公办普通高中享受公用经费补助。实际执行标准高于上述标准的地区不得降低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据当地财力状况适当提高。而在此前,生均公用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学校办公费、水电费、设施购置费、教师培训费、零星维持费等,以保障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2015年10月21日,江苏省财政厅、教育厅颁布《关于提高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通知》,文件决定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江苏省公办普通高中生年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分地区分别提高,其中苏南地区不低于1000元、苏中地区不低于900元、苏北地区不低于800元。各地制定的2016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不得低于省定基本标准,对各地实际执行标准已高于此次省定分地区基本标准的,不得低于原保障水平。各地应统筹考虑,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经费保障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本地普通高中正常运转。

2015年9月28日,教育部官方网站披露,[11]重庆实现生均拨款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其中,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1000元;建立民办学校财政补助标准体系,民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500元;建立生均拨款(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例如,2012年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750元、公办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500元、公办高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为6000元,2015年分别提高到1500元、1000元、8000元。

从上述几个省市的情况看,政府制定的公办高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在省内也不统一,为了建立长期稳定的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高中教育财政保障重心应该在省级政府,同时,中央政府也要多方面大力支持,防止债务数额继续增加。

与小学、初中相比,普通高中阶段财政性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生均经费是衡量教育经费的重要指标,与总量经费相比,生均经费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也能够避免由于在校生规模变动带来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生均经费与各阶段教育的实际成本也紧密相连。一般来说,教育层级越高,生均经费也应该越高。这是因为在更高层级的教育中所耗费的物质资本(校舍建筑、硬件设施等)和人力资本(师资水平)都越大。下表为2006-2014年,我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的财政性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百分比都在不断上升,说明政府财政对于各级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表2-1 财政性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百分比(%)

如果将2012年的数据与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相比较,OECD国家小学、初中、高中财政性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百分比均值,分别为22%、25%、25%,我国的情况没有超过OECD国家,甚至高中比初中还低。可见,我国高中教育经费投入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