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段划分看,我国的“绿色证书”政策不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但是,国家的文件定位说,“绿色证书”教育是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要求之后的一种教育,所以也有必要在本章加以关注,其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早在100多年前,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对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等级认证。各国认证的对象群体、内容、标准、名称等不完全相同。国外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被称为“绿色证书”。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也引进了“绿色证书”制度,农业部对在北京等地农村进行的“绿色证书”试点经验给予肯定,并且开始在全国推行这种对青年农民实施农业技术考核认证的制度。
2001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发出《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从此,“绿色证书”政策开始出现在农村初中教育过程中。文件要求农村普通初中“应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前提下,坚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在初中阶段的劳动技术课时和地方安排课时中安排“绿色证书”培训课程,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有300课时左右的教学时间,其中60%左右用于理论课,40%左右用于生产实践课。课程学习合格者初中毕业时发给培训结业证书,有了培训结业证书,再经过一段农业生产实践(实习)和一定程序及核验备案之后,才能得到农业部门发放的“绿色证书”。
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很不均衡,在大多数农村初中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有些地方出现了“走过场”现象,很不扎实。据笔者调查,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绿色证书”缺乏吸引力。尽管设计者要求“绿色证书”要和农民承包土地、取得银行贷款、购买种子和化肥等优惠政策挂钩,但是,现实的土地承包制度、银行贷款制度、一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规则等,均没有和“绿色证书”挂钩。所以“绿色证书”实际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存在。农村儿童因为有农村户口早在上学前就取得了家庭承包的土地了,至于贷款和购买生产资料均是受市场经济规律制约的,基本不考虑“绿色证书”。这个没有价值的证书制度在农村学校当然没有吸引力。
第二,农村学校不具备基本的“绿色证书”教育条件。很多地方的农村初中面临着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完整的问题,特别是合格的音、体、美、外语、计算机教师比较缺乏,初中阶段本该有的课程门类都开设不全,也就更没有可能开设其他涉农方面的地方课程了。
第三,绿色证书开发的主体没有积极性。“绿色证书”属于地方课程。2007年,《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秋季以后,地方课程教科书将不纳入免费提供范围,也不得组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集体征订。各地自行开发的地方乡土教材的审批也将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再核准,实行“谁开发、谁买单”的原则。这一政策也对“绿色证书”有很大影响。
第四,经费没有保障,乡镇政府的办学积极性下降。在教育部和农业部《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县乡两级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绿色证书”的师资等。但是农村义务教育自从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以来,乡镇政府的办学责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乡镇财力也很薄弱,所以对支持“绿色证书”也就流于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