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第二节 县级职教中心的兴起

字体:16+-

一、诞生于河北省[3]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河北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高达86%的农业大省,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规模却很小,当时河北仅有农村职业中学74所,在校生0.54万人;中专校105所,在校生4.49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对此,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1979年下半年,河北省制定了《关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了积极发展农业高中或农业技术中学的意见。

1983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中等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每个县都拿出一所条件较好的公办高中改办成重点农业技术学校,使之成为培养中、初级农业技术人才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基地和中心。

1985年12月,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依法治教的要求,河北省人大通过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河北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暂行条例》,要求各级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各级政府的统筹协同作用,动员各经济部门、厂矿企业积极发展联合办学、行业办学。

1986年,河北省召开全省第一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改革体制,完善政策,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指导方针。

上述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到1986年年底,河北省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4.5%上升到38.6%。

就在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一个个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是布局分散,校均规模小,整体效益低。据统计,到1989年,河北省139个县域内由政府及相关部门或行业举办的各类职业学校达1297所,平均每个县9所,大多数学校在校生数量较少,有的不到100人。由于各部门分别办学,不仅学校培养能力和设施利用率低,而且专业设置难以调控。一方面各校争相开设一些热门专业,造成某些专业在一个地方多处设置,人才需求假性饱和;另一方面,某些社会上急需的特殊专业却由于办学难度高或投资大而没有及时设置,导致人才缺口较大,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建设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职教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和效益,如何塑造职业学校的形象,成为河北省农村职教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河北省这时期的农村职业学校大都是由比较薄弱的普通中学改建的,尽管总体办学规模增长幅度较大,但办学条件普遍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差,专业课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由于受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影响较深,学校管理体制封闭,机制僵化,与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群众生活的联系不够密切。为此,河北省和国家教委于1986年先后提出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设想,通过抓点探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推动整个农村教育更快发展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1986年7月,河北省政府确定在燕山腹地的青龙满族自治县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同年末,国家教委经过调研后决定,在河北省太行山区的阳原县和完县(今顺平县)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同时把河北省的实验县青龙满族自治县作为联系点。1987年2月,国家教委和河北省政府在涿州市联合召开“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会议”,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由此拉开序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阳原县、完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按照预定计划进展得非常顺利。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改革,1988年8月,国家教委在全国建立“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燎原计划”。1989年1月,经国家教委同意,河北省政府增列经济较发达的丰南、任丘、获鹿(今鹿泉)、藁城、三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落后的南宫、邱县、安平、丰宁等县(市)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林业部、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建立了农科教结合协调与指导小组。1990年1月,河北省政府宣布成立由省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河北省农科教统筹领导小组。“农科教统筹”思想的提出和实行,打破了部门樊篱,统筹了各方面力量,合理配置了办学资源,大力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统筹领导小组”通过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集中投入各方面财政性经费的办法,将原来县域内分散办学的各类公办职业学校集中在一起,建成一所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综合性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