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第三节 综合高中的发展

字体:16+-

一、综合高中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河北省为代表的农村学校综合改革,即“三教结合”的实验,在当时侧重于强调在农村初中阶段的实验,但是在实践中,有不少高中学校也参与其中,例如辽宁海城同泽中学[4],山西运城风陵渡中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综合高中的出现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是,由于名称表述的不确定,直到90年代后期才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加以确认。

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在确定“八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时指出,普通高中办的过多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应适当调减规模,或实行高三分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元化。这是我国政府在政策文件中,首次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做出的明确规定,充分肯定了现阶段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性。

1995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各地可以举办少量侧重外语、体育、艺术以及加强某一学科的特色学校或特色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说,1995年的改革思路已经为综合高中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但遗憾的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分类改革的设计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引导。

在综合高中政策指导下,各地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如1992年北京市东城区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1992年南通三中综合高中实验改革、1994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综合高中实验改革等,其中以1995年上海市开始在一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试办的“双学籍、双文凭”教育最为突出,在此过程中,涌现出诸如宝山中学、向锋中学、罗店中学、向明中学等先进典型。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这是在国家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综合高中”的概念。教育部1999年的工作要点中也提出要加快农村初中课程、高中综合课程改革,积极扩大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试点。“教育部还倡导各省市进行综合高中试点,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河北、福建、湖南等10余个省市都进行了试点。到200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安徽、河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其他大部分省(市、区)也都开始试办综合高中”[5]。遗憾的是,在《计划》提出后的其他政策文件中,我们很少再看到有关综合高中的明确提法。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都提出“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高级中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中等发达程度的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和推广普通高中课程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形式,要尽快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通过改革考试选拔和质量评估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互兼容,为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2002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渠道,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应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对取得相应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免试技能考核。[6]此外,2004年国务院转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

从上述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常常是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来替代综合高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综合高中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综合高中还缺乏准确的定位和价值判断,而这表现在政策导向上也就比较模糊。

尽管这一时期国家没有明确的综合高中政策出台,但是在现实中,各地都从实际出发进行了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有关实验,其中浙江省在2001年还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的意见》,上海市在2001年颁布了《关于本市中等学校进行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了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江苏省在综合高中办学模式上初步形成了“二一分段,高三分流,厂校挂钩,联合办学”的江宁中学模式、“二一分段,高三分流与就业培训结合”的南京行知实验中学模式和“全县统筹,二一分段,高三校际分流”的无锡模式。湖南省湘潭市第九中学实行了“一年统整,二年试探,三年分流选择”的模式,高三分流采用本校内部分流和跨校分流两种方式[7]。

各地进行的综合高中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综合高中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这个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为今后我国综合高中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政策支持。之后,全国关于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研讨和试验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教育部也确立了北京、黑龙江、南京、上海、新疆为国家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的试点。

据统计,到2018年,全国自称为综合高中的高中学校寥寥无几,且内涵表述各不相同,而且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难题。不过,在我们教育界同行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高中还要数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山西风陵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