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中学改革实验实际上就是综合高中发展的成功探索。该校的实验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风陵渡中学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黄河急拐弯的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校学习实践陶行知的“教育与农业携手”的思想,坚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以农科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实践活动,创设了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校本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走“农科教”相结合的特色办学道路,初步形成了既有升学预备教育,又有就业预备教育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
学校在农科教结合方面的做法主要有:
(一)坚持在基础教育中渗透农科技术教育。风陵渡中学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在上好各门必修课的同时,编写了校本课程,作为各门必修课的补充内容,比如:数学课增添了数理统计,用来比较土壤肥力等;化学课增添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方法和土壤分析;生物课增添了小麦遗传育种、玉米优良品种的培育、果树嫁接等有关内容;语文课增添了实用写作;物理课增添了电工、农用水泵的使用及故障的排除等;地理课介绍了当地区域气候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二)设立了职教部,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职教部开设了农业、计算机、文秘、机电修理等专业,使毕业生除了获得学校颁发的高中毕业证外,还可获得初级技术合格证及职高毕业证。风陵渡中学探索的“三教融合”的农村中学办学模式,是从高三年级起将学生分为升学、就业、特长等不同类型的侧重班。侧重班仍然以必修课为主要学习内容,保证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保证达到毕业会考要求,侧重内容只是在活动课上体现。毕业会考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愿和条件进行选择。升学侧重班开设有高考课程拓宽加深的选修课,同时为职教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又一条升学深造的道路。
(三)开展成人教育,利用学校校舍设备为农民举办农业技术短训班。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当地发展苹果、花椒、红枣、芦笋、大棚蔬菜等产业,风陵渡中学便及时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科学种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开办农民技术培训班不仅直接为农民传递了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学校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黄淮流域小麦区域试验等45项科研任务,培养出30多个小麦新品种,10余个大豆、玉米新品种,探索出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栽培新技术10余项。试验成果先后荣获国际金奖1项,国家级奖牌9枚,其中1988年9月,姚引丹、姚引红两位同学培育的80(4)-1高水肥地高产小麦新品种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少年科技发明比赛,夺得大会设立的唯一特别奖,并获金牌一枚,同时获得论文答辩第一名及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2005年,该校学生培育出的小麦“风选三号”和“月季不同花色嫁接实验”两个项目还获得山西省农科院专项奖,而由学校培育的小麦良种也远播陕西、河南、内蒙古等省区。
多年来,风陵渡中学既为高等学校输送了5000余名合格新生,连续多年获运城市“教学质量先进校”,还为当地培养出数千名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实用人才,较好地完成了农村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1983年国务院发文曾充分肯定了风陵渡中学的办学方向,学校被国家教委誉为“农村中学的一面红旗”。1993年,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为风陵渡中学题词:“创造‘升学不慌、种田不愁’教改经验的风陵渡中学一定会越办越好”。2006年10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以“一所人民群众满意的农村中学”为题,给温家宝总理写信介绍了风陵渡中学的知行教育为三农服务的事迹,温总理做了专门批示。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率领民进中央教育考察团视察风陵渡中学后,对学校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理论,为三农服务的做法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严副委员长还欣然为学校题词:“发扬特色,培养各行各业的俊才”。
不过总的来说,像风陵渡中学这样长期坚持综合高中发展方向的学校在全国还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