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作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国家级实验区,政府设计的高中实验类型之一就包含“普职融通”实验。南京市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是申报开展这个主题实验的典型代表。
南京市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它是2005年经县政府批准,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同时,它又是一所有近30年办学经验的老学校,它的前身是高淳县第二中学,创建于1979年,1996年升格为南京市重点中学,2003年转评为江苏省二星级学校。2005年,根据高淳县人民政府《十一五期间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意见》,原第二中学初高中剥离,高中部搬迁至此,成立“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2006年秋开始面向全县正式招生。
2011年,南京市被列为国家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高淳湖滨高级中学选择了“普职融通高中”的试点项目。2012年3月,学校的46名高中生按照自己意愿选择进入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普职融通育人机制在南京开始成为现实。
学校选择“普职融通”试验项目,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整个县的生源来讲,高中生源锐减,七八年前一个县有七八千初中毕业生,现在只有3000左右,高中学校面临生源减少的挑战。学校要想在竞争中立足,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就是高考升学率。二是普通高中对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学生进入社会无一技之长、就业难,而好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也异常突出。三是基于学校现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造成了很多学生的陪读,损害了学生的自信心。基于这些考虑,且以2011南京市的高中学校特色化、多样化改革方案为契机,学校进行了“普职融通”试验。
学校的整个改革思路是努力搭建好两座立交桥。一座是人才立交桥,一部分学生对口招生,如电子电工,虽然这些学生高中时候就将自己选择3年都在一个狭隘的专业范围内,具有一定冒险性,但是反过来讲,能有更长时间锻炼自己的业务技能。第二座是课程立交桥。学生们中考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一次选择,但这次选择比较迷茫。因此,学校对高一新生进行普及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自己、思考自己与社会怎么嫁接起来。同时,建立了一些跟对口单招的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实践基地,如电子电工、机械专业。定期带学生去实践基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学校在高一开设了5大类(农、工、商、服务业等)13门职业课程,如当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淡水养殖、加工操作、物业管理、信息技术与未来、室内装饰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园林绿化等。这些课程的老师有的是高校的,有的是企业的,有的是政府的(如农业局局长讲淡水养殖),也有学校自己的教师。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社会,在高一升高二的时候,他们可以再进行一次选择。
南京市高淳湖滨高级中学之所以能够办“普职融通”,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人事与资源等条件。与学校一墙之隔的是高淳中专,两校校长曾是同事,私人关系非常好,因此学校与高淳中专就在课程资源、师资利用上形成了顺利的合作关系。教师的工作量由他们在两个学校的工作量进行合计,不存在为对方学校拨付酬劳的问题,教师任课时间由两学校进行协调。除了有高淳中专的联系外,学校周边的一些企业也为学校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机会。另外,特殊的政策保障也是融通得以进行的有效条件。在整个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参加即过,不存在及格与不及格之说(校长访谈时这样表述),这样就不存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替代等问题,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南京市高淳湖滨高级中学2011年的试验班一共46名学生(一名为浙江籍,属异地考生),均为高二开学(2011年10月)时自愿选择进班的。试验班专业为电子电工,学生们在学习语、数、外文化课的同时,学习专业技能课,参加专业实训。他们既拥有普高的学籍,也具有高淳中专的学籍,可以参加相应的技能资格考试,获技能证书。具有参加对口单招的资格。这批学生,除专业实训等需要在中专实训基地进行外,其他一切活动在湖滨高级中学进行。基础技能课、专业文化课等由中专教师到普高教学区进行教学,而湖滨高级中学的教师也会去高淳中专对中专的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
试验班之外,学校面向全部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微型课程。《湖滨高中职业探索微型课程纲要》由南师大顾建军教授的专家团队编写,2013年5月在高一年级开设。
试验班2012年3月参加了对口单招技能考试,4月参加了文化考试,全班45个人,30个上本科线。这个升学率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这之中隐性的成绩,也是最重要的成绩,就是学生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考不上大学,也树立了自信。在追求自己兴趣的同时,身心特别愉悦。以前一个班50个人也许就一个人能考上,49个人都感觉不到希望。现在则是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且看到了希望,在各种技能展示及评价中,自信又重新拾起。
2013年暑假,南京市高淳湖滨高级中学普职融通项目的顶层设计者夏季云校长调至南京一中,学校普职融通项目主要负责人史主任调至高淳区教育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校的普职融通项目在课程开设及参与基地活动方面有萎缩的趋势。用史主任的话说,“普职融通项目进展中出现波动”。
从2013年6月开始,学校针对所有高一学生开设的“课程超市”(技术类的课程,以及请企业技术专家、地方特色产业技术员、技术学院教授到学校讲授相关校本类课程)在2013年9月开学后出现减少或停止现象,但学校针对普职融通类学生将来对口单招(高职考试)需要考的课程依旧正常开设。
总的来说,该校的试验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2010年,南京市教育局给学校拨款100万,以实施该项目。2011年,南京市被正式列入普通高中多样化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之后南京市颁布的普职改革的政策是,允许普高类学生在高一年级结束后分班,分班时学生可以选择职高类学业发展方向(普职系统泾渭分明)。有了这个政策,普通类学生可以选择进入职高系统。学生可以获得两证(普高、职高毕业证书)。这也是南京市教育局向江苏省教育厅申请后给予的特殊政策(按照过去做法,不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不能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的)。可见,省教育厅对南京市普职融通改革的大力支持。
学校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问题。因为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普职融通理念,但遇到的还是具体的落实,以及师资等棘手问题。学校的教师在对普职融通班的教学上也需要进行调整,因为职业化是另外的一套课程体系。另外,上级教育部门,如省教育厅对于学校普职融通的做法持不同的声音,管辖职业教育的领导认为普职融通实验班的做法挤占了中职对口单招的名额,造成了对中职教育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