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二、县级职教中心的基本经验

字体:16+-

县级职教中心出现之后很快在全国得到了普及,此项改革为什么能够在实践中推行,主要是因为基本经验符合中国国情。

(一)加强行政领导力,中心行政级别较高

1991年,河北省为抓好职教中心班子建设,省委组织部、省教委、省人事厅联合发文,明确县级职教中心校长由县(市)长兼任;常务副校长享受县级干部待遇。具体做法是,职教中心建立办学委员会,一般由县(市)委书记或县(市)长任主任,各有关部门的一把手任委员。其主要职责包括:按需研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筹措解决办学资金;协调各有关部门在办学中的任务与职责;研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教学计划、教学实习及毕业生的安置使用等;研定职教中心主要人员的任用,指导检查办学情况等。

(二)政府资源配置力度大

在河北省,县级职教中心资金来源,一是地方财政投资;二是筹措贷款,省、地(市)贴息;三是各县(市、区)领导带头,发动各部门、厂矿企业、乡村集体、干部群众,通过多种渠道集资捐款;四是通过变卖原校产、学生适当交费、外加校办产业收入等;五是国家教委拨付职教专项补助款。以河北省武强县为例,该县是全国贫困县,全县仅有20万人口,县里采取7种渠道(减免配套费、领导干部群众捐资、争取贷款、政府领导出面借款、停购小汽车、缓建招待所、建筑队垫款)筹措资金621万元,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所占地102亩,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职教中心。

(三)得到了上级政府财政的支持

在江苏省,县级职教中心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上级政府的支持。如中央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建设的各专项资金(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等),江苏省政府及各地市级政府的财政配套资金,以及各类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等等。2012年,江苏省宜兴职教中心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取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立项建设资金1100万元。常州市金坛区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整合建设占地260亩的金坛职业教育中心;常州溧阳市政府筹集资金1.2亿元,建成占地305亩的溧阳职业教育中心;常州市武进区政府投资3亿元,在280亩的武进职业教育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全区的职业教育资源,建成了占地约450亩、在校生15000人的新职教中心。2012—2013年,南通市如皋中等专业学校争取到了各级财政9000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南通市如东县筹划征地400亩,投入1亿元易地重建县职教中心。南通市海安县筹划征地400亩,投入1.68亿元,整合5所职业学校,建立海安职教中心。

(四)有利于教育体系改革

在河北省,县级职教中心都是合并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而成的,并且新建集中的校舍。例如,沧州市青县职教中心是由技工学校、师范学校、农广校、电大、成人教育总校、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合并而成。衡水市冀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全县一职中、二职中、农广校、卫生学校、农机学校、教师进修学校、中华会计函授班等9所职业教育机构合并而成的,成为一种融职前职后于一体,多专业、多层次、多种培养目标和培训形式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人才培训中心。其综合性还表现在校企紧密结合,各中心都有相当规模的实习基地和校办产业,集人才培训、科研示范、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信息传递于一体。有的中心在乡镇还有分校。

在江苏省,县级职教中心都是多种学制兼容的办学模式。例如,宜兴职教中心从办学形式和规格来看,有全日制中、高级技工班,职业高中班,职业中专班,五年制、三年制高职班,还有成人教育专科班、本科班,奥鹏远程教育(本科班)与江苏大学联办研究生班等。同时还积极参与南北合作、中日合作办学。另外,与社区培训学院及各镇区成人学校合作,开展社区培训教育。江苏许多县级职教中心,尤其是国示范职教中心,积极组建职教集团,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社会服务以及教研、科研、课程和教材开发等方面与职业学校,包括部分成人学校积极合作、协同发展,使得职教中心真正起到了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发挥终身教育的功能

在江苏省,县级职教中心将面向“四农”(农村、农民、农业、农民工)的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作为其重要功能和服务内容。职教中心在积极发展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例如,昆山市根据外来务工人员“三多一低”的特点——数量多、从事务工经商的多、从事外企工作的多、文化技能素质较低,在全面调研基础上,提出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提升四项计划”,即“文明素质提升计划、文化学历提升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科技知识普及提升计划”。

昆山市职教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等在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的基础上,还推进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双提升工程”,即让“80后”“90后”在昆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在职学习与培训,在学历上达到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技能上按照产业升级和岗位需求,按需培训成为技能型人才。

无锡惠山区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免费的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办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技能双提升培训。

(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绝大多数职教中心开始意识到:职教中心不仅应进行学历教育,而且应进行多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例如江苏省靖江职教中心组织实施8项培养培训和服务工程:新增劳动力培训工程、失地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创业农民培育培训工程、回流农民工转岗培训工程、农民远程教育工程、农民上网知识普及培训工程、技术支农服务工程。

(七)促进了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通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以来,学校共向高校输送了近4000名学生,其中被本科录取的有1200多名。学校每年组织中职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录取成人本专科的学生约3000多人。近几年,学校又根据形势需求,组织五年制高职和普专毕业生参加“专转本”“专接本”培养,帮助近200名大专生圆了自己的本科梦。2012年,学校积极参与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与江苏理工学院联合招收本科试点班学生290名。

(八)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河北省为例,如迁安职教中心的农林专业、南宫职教中心的食用菌专业、清河职教中心的羊绒加工专业、丰宁职教中心的建筑专业、武强职教中心的民间美术(年画)专业、曲阳职教中心的石雕专业等,都对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在江苏省,大丰职教中心以国家和省产业规划为指导,牢牢把握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脉搏,一方面围绕机械加工、汽车制造及配套件等产业,做强机电技术应用等优势专业,充实、改造和扩建相应的专业群,满足传统产业提升的需要;另一方面,围绕低碳经济、节能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借助国家一类口岸大丰港建设的背景,大力发展海洋生物、风电设备、绿色食品加工等新兴专业;抓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专业的建设,在原有相近专业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改造和提升。截至2014年,大丰职教中心已经建成江苏省示范专业4个、品牌专业2个,形成了契合当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信息技术、加工制造、财经商贸类三大骨干专业群,为培养适应大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在江苏,大丰职教中心树立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为一体的办学思想,走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办学道路,努力培养社会急缺的技能人才。大丰职教中心校企合作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努力构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学校与中国热处理学会、全国热处理技术装备龙头企业江苏丰东热技术公司等企业合作培养技术工人。与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结成联盟,与园内谷登机械、达泰宁电子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了校企园合作的成功案例。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了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对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参谋作用,制定既符合企业需求又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现了校企办学互动、校企人员互聘、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是瞄准新兴主导行业的企业开展合作。瞄准沿海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将新兴行业的高端企业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主要对象,做精“订单式”教育。先后与国内风电设备研发和制造的领军企业金风科技公司、全国设备最先进的非开挖钻机制造企业江苏谷登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掌握专业新工艺、新技能的机会和就业体验,实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高端企业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是协助企业开展科研开发。经常组织骨干教师、领军人才为企业人员开设讲座,协助企业开展科研开发,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学校机械工程系与江苏云马农机共同开发国家支持推广的农用播种机系列产品,校企技术人员共同研制的一种“双轮播种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校企合作的模式受到江苏省教育厅的表彰。

在宜兴,职教中心先后创设了两种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一种是把学校直接办到企业的“1+1+1”的“江缆模式”;另一种是通过投资合作,校企共建数控实训车间,学校学生定期驻厂实习的“江旭模式”。

(十)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河北省的经验是,文化基础课师资以专职为主,一些从普通高中调配,一些从离退休的老教师中选聘。专业教师专兼职相结合,建立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如河北农技师院,侧重培养第一产业专业师资;河北职技师院侧重培养第二产业专业师资;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侧重培养第三产业专业师资。同时在省属12所院校的27个专业开设了职教师资班,兼职教师则主要从联办单位聘请。

在江苏,宜兴职教中心对于具有较高技术技能水平且符合学校专业发展需求的引进人才,在学历、资历、职称等方面不做严格要求。学校成功招聘了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校工作,并且解决了编制问题;学校还从企业招聘合同制实训指导教师,由地方财政负责工资、福利、三金等。南通市如皋职教中心开展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其中的“教师培训工程”引导先进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每年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省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安排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进行培训。“教师进修工程”递增学历学位、提高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增强优秀教师的垂范、辐射效应。“科研推升工程”一方面为教育科学理论提供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以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综上所述,县级职教中心优势明显,体现了我国基层干部、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的教育积极性,因此,也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县级职教中心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办学成本较大,投入不足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另外,职业教育规划、布局、教育培训资源浪费,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还比较脆弱等,这些都还制约着县级职教中心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