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属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就开始了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大系统改革,其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与规模,为国内外所瞩目。
1988年5月,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负责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全面改革,并组织编写适应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学校使用的教材。上海市制订了《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改革了中小学教学大纲,编制了课程标准,编订配套的教材。从1991年秋季开始,这套教材的试用本在上海各校部分年级进行试验。1993年秋,上海市全部小学全面试行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初中、高中则分别于1996年、1995年逐步全面推开试行。[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期望目标是两个“改变”、三个“突破”:改变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改变学得过死、统得过死的课程模式;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教材新体系。
上海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制,在理论上建立了一个教育学的模型,就是以社会的需求、学科的体系与学生的发展为基点,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在三个“基点”上不走极端,在一个“核心”上求得平衡。
(二)高中的课程方案
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是在一年多市内外、教育界内外、国内外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后制定的,其中包括《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试行方案》《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试点方案》两个文件。
《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试行方案》供大部分学校试行。“二一分段,高三分科”,即高一、高二年级主要让学生获得共同的基础知识,设计了较多的必修课,适量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高三分文科班、理科班和实科班,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报名。文科班与理科班除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劳动技术、体育与保健等6门必修学科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只作为选修学科。实科班的必修学科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体育与保健等5门,其余按工、农、商、文秘等类别开设选修课。文科班与理科班办在本校,实科班由区、县统一办班。
《高级中学课程改革试点方案》仅供少数学校试点,要求“三年一贯,办特色学校”,即高中三年不分段,采用学分制,鼓励学校特色发展。该方案与上面的试行方案相比,必修课时减少,选修课时从高一就大幅增加。必修学科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劳动技术、体育与保健等6门的内容、要求与课时同试行方案一样,而自然类和社会类学科则采取综合设科形式。选修课不但要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特长,而且起着办特色班、特色学校的作用。选修课分A、B两级,A组是特色型的,B组是共同的。
上海改革的主要特点如下。
加强德育。设计了多渠道、全方位的“三线一面”的德育课程体系。“三线”指课程方案安排的三个显性德育渠道:理论教育包括高中的马克思主义常识学科,班组、少先队或共青团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面”是指各学科、活动都要全方位地贯穿和渗透德育,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发挥作用。
重视文化科学基础。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作为基础知识的核心,其课时数占所有必修课时总数的50%以上。
减轻学生负担,发展个性特长。必修课课时明显减少,选修与活动课课时明显增加,这为减轻学生身心负担和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条件。此外,还增加了文科、技术、体艺等学科的课时比例,还要求各科重视情感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高中设置劳动技术和职业指导,形成“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以职业技术项目为载体的劳动技术教育训练——职业指导”的系列。此外,还要求加强联系实际动手动脑的训练。
适应发达地区的需要。重视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把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独立开来。高中阶段加强公民、外语、计算机、劳动技术、职业指导等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学科教育,在教学内容中体现贸易、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三)课程标准
根据专家建议,上海在制定课程方案后,没有编制传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而是改为编制了课程标准,在内容与体例上设计得更全面、实用。课程标准的总纲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师职责、教学管理等八部分;各科课程标准即分纲包括:科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材编选、训练形式和要求、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配套措施等八个部分。
课程标准的总纲规定了课程的开设年级和课时的安排,特别重视按方案确定必修、选修与活动及各学科的课时配比。课程标准还更新课程设置和内容,一方面增设新学科,一方面更新各学科的内容。
(四)教材编订
上海教材的结构体系与选材,努力做到精选原则、结构化原则、相关性原则。在内容组织和编写上,致力于处理这几对关系: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关系。教材能适应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需要,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