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二、广东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改革

字体:16+-

广东省教育厅受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委托,于1997年成立课题组,就“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研究与实验”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构建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下面主要就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课程设置、综合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等几个方面作简单的介绍。

(一)综合课程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综合课程构建的指导思想

根据邓小平同志有关我国课程建设的思想:即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

21世纪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广东“科教兴粤”战略的实施,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程的构建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在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学会四种基本能力——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

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目标应与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目标相一致。综合理科、文科分别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线索来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能与生态环境共荣,建立美好的“自然乐园”;能与他人和谐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文乐园”;能以全面发展为本,建立真、善、美、特的“精神乐园”。

普通高中综合课程教材建设应以课程的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课程设计要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要高度重视作为发展素质、能力的双基知识,优化其结构,并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相统一。

2.综合课程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课程科学合理,才能生存。构建综合课程应按照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按科学发展和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来构建课程,解决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使普通高中课程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形成一个科学的普通高中综合课程体系。

本土化原则。课程构建要从我国的国情、教育“三个面向”的实际出发,在总结教学领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吸纳国内外有关综合课程改革的经验,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作指导,采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对课程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出符合国情的多类型、各具特色、体系合理的综合课程系列。

协同性原则。课程构建要多方面协同考虑。一是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二要与分科课程的发展同步进行,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之路;三要必修综合课程与选修课程协同,做到课程多样化;四是课程构建与实验点建设协同起来,边构建边实验。

循序渐进原则。综合课程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做好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分阶段完成。

(二)课程的设置

设置综合课程,不是增加一门新课程的问题,而是通过综合课的开设,改革课程观念,推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形成一个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内的新的高中课程体系,实现育德、育智、育体、育心的综合功能。

课题组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多种形式的普通高中综合课程,使普通高中课程门类多样化,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课程的机会,优化学校课程设置,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才需要的总体构想。整个构建工作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高一分科,高二、高三开设综合课的模式,如下表。

表4-3 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课程设置表一

第二步,高一开始开设综合课程的模式,如下表。

表4-4 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课程设置表二

第三步,构建开放式课程模式,高一至高三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供学校、学生使用,如下表。

表4-5 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课程设置表三

其中综合理科课程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相融合,知识体系包括物质、运动、变化、生命、能源、自然、现代科技等部分;综合文科课程由历史学、人文地理、社会人类学、伦理学、经济学、美学及社会发展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相融合。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

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课程目标应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并以此来确定综合文科与综合理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这种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必须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适应性:

全面性——基础知识全面而扎实;整体性——整体分析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强;适应性——对社会、对未来的适应性广。

高中综合理科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科学知识,增强对自身、社会和现代科技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

高中综合文科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习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综合课程的设计

综合课程的设计可多种多样,如模块化、微型化、活动系列化等。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分别以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这两条线索来构建模块。综合理科设计时每个模块有一个主线,每个模块不要求知识系统很严密、完整;模块间要求能相互衔接,即贯穿模块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式应一致。可以采用系统分析技术——关联树法。其实质是在确定了一个总的目标后,对一切有关的因素进行“梳辫子”,按纵向因果关系或其他从属关系进行分级,然后横向更具体地分出各级项目。

(五)教材编写

编写队伍直接关系到教材的质量。由于精通各学科知识又熟知教育教学规律的“通才”甚少,所以课题组聘请多学科高水平专家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建立起一支优化的编写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