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三、核心课程的价值不断充实

字体:16+-

在1996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语、数、外成为核心课程的定位已经基本确立,即无论是选择文科还是选择理科的考生,语、数、外是必考科目。甚至在语、数、外三科中,语文和外语的地位更优越些,因为,数学有文科类数学和理科类数学之分,而语文和外语则必须整齐划一,一个标准。语、数、外作为核心课程也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以下这段历史过程人们并没有完全忘记。

1977年10月,《人民日报》社论透露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由于时间紧迫,高校招生工作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从11月28日到12月25日,全国以省为单位举行了高考。积压了12年的青年学子在这年同时考大学,这本身就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虽然只有一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但全国570万人报名,知识青年占一半以上。据媒体披露,印制考卷的纸都不够了,中央决定调用印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来印制考卷。这次考试,在各行各业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特别是基础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为革命刻苦学习的热潮。1977年的高考文理分科考试,没有考外语。高校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比例限制。

从1978年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延续了文理分科考试的制度,但是这一年开始考外语了,尽管外语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只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但是对后来高中阶段强化外语课程和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年开始,高校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取消了比例限制。

1979年的高考仍然有外语科目,但是不计入总成绩,只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而1980年,外语成绩作为报考第一批录取的重点大学的成绩,按照25%计算加入总成绩。一般大学暂时不计入总成绩。

从1981年开始到1983年,在高考中,除了继续实行文理分科考试外,外语地位不断攀升,分别按照30%、50%、100%计入总成绩,作为所有高等院校招生的成绩,直至今天。

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外语考试科目的逐年变化,导致高中学校对外语教学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有的高中学校没有专门的外语教师,但也短期培训承担外语课程。有的高中设置了零起点的外语课程。有的高中利用广播站在早晨上课前播放外语教学录音带,高中学生为了学好外语更是抓紧时间,在校园步行、食堂排队、晚上就寝前的时候都拿出单词来读读背背。一时间全国出现了学习外语的热潮。

虽然外语在我国特殊时期成为核心课程值得肯定,但是不是应该常态坚守则值得讨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是将语、数、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一门)作为全体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另外,从知识价值和国家需要看,科学的价值怎么也不能比外国语还要低。所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科学课程至少应该与外国语课程取得同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