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中出现了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等新的表述和实践样态。这些概念基本上来自发达国家,是国际上成熟的经验。
综合课程之所以在我国受到欢迎,是因为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分科设置为主,分科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外的综合课程综合学习,科学、技术、社会(STS)等课程早有一些改革成果。但在1987年,东北师大附中才开始了综合课程的试验,此后,辽宁实验中学、上海师大附中也进行了综合课程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首先,合理设置综合课程,能改变我国过去学科门类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局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能克服过去界限森严的分科课程下学生养成的片面知识观与单一的思维模式;再次,有利于学生掌握普及性与基础性的知识,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好基础;另外,有利于学生掌握综合化的知识与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上海的课程改革实验设置的“社会科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就具有打破学科界限,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广东省在综合文科与综合理科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也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近年来,在国际上流行一时的科学、技术、艺术、工程、数学(STAEM)、创客(Mak-er)等综合课程也在我国高中学校有较大影响,这些改革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
总的来说,活动课程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是热点也是难点。我国课程结构单一,学科课程一统天下,不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也不符合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将活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文件第一次涉及活动类课程,将活动类课程规定为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传统活动。此后,学术界讨论较多,学校的探索也层出不穷,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显然,课程组合、呈现、实施的新样态来自于学校、课堂、校长、教师和学生,课程改革决不能等待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要在实践中勇于创新。
[1] 王永红、黄甫全:《课程现代化:跨世纪的思考——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述评》,载《课程·教材·教法》,1998(2)。
[2]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的通知》(教基司[1996]13号),载《课程·教材·教法》,1996(6)。
[3] 程材:《教育部推荐“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并征求意见》,载《课程·教材·教法》,2000(1)。
[4]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上下卷),27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张福生:《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见《中国课程变革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 《教育部关于印发〈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001/201404/167350.html,2018-11-10。
[7]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2018-11-10。
[8] 《教育部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 预计两年完成》,http://news.sina.com.cn/c/2014-04-25/051030007506.shtml,2018-11-10。
[9]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412/180670.html,2018-11-10。
[10] 金学方:《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的介绍》,载《课程·教材·教法》,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