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关键数据与国际比较卷

第三节 教师的职称结构

字体:16+-

一、教师职称的意义

职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识水平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层次,也是衡量学科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尺度。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是指各类职称教职人员的数量比例关系。我国各级学校对教师的职称都有不同的分类,合理的职称结构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

(一)普通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表6-10和表6-11可知,1978年,中级及以上职称只占高校专任教师的23.49%,其中中级占19.53%,副高级占2.65%,正高级占1.31%。而到了2016年,中级及以上职称占高校专任教师的81.93%,其中中级占39.73%,副高级占29.58%,正高级占12.62%。2016年的正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是1978年的74.6倍,副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是1978年的86.7倍,中级职称数量是1978年的15.8倍。

表6-10 1978—201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各级职称占比(%)

续表

续表

表6-11 1978—201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各级职称人数(人)

续表

图6-14 1978—201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

图6-15 1978—201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各级职称人数的变化

由图6-14和图6-15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逐渐提升,进入90年代以后副高级的比例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到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已发展得较为合理,以讲师和副教授为主体,二者比例超过60%。2005年以后,中级职称人数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副高级职称人数,正高级职称人数增长也非常明显。

(二)普通中学教师的职称结构

中学职称一般有中教三级、二级、一级、高级(高级职称、副教授级)、特级(一种荣誉);小学职称一般有小教三级、二级、一级、高级(相当于中级职称)。1986年开始建立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对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小学实行职称结构比例是深化教师职称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实行中小学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学教师职务结构失衡,高、中级职务结构比例偏低的突出矛盾,提高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体现职称的激励功能。

从表6-12和表6-13来看,1991年时,我国中学专任教师高级职称非常少,不到中学教师总量的3%,而一级、二级、三级和未评级教师的比例则相差不大。而到2016年时,各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突出了职称的激励和荣誉功能。高级、一级、二级职称教师的占比达91.34%,其中高级占21.41%,一级占40.79%,二级占29.13%,比例约为1∶2∶1.4,结构更加合理和科学。但是,未评级人数所占比例依然偏高,占比7.71%,这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规划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

表6-12 1991—2016年普通中学专任教师各级职称占比(%)

表6-13 1991—2016年普通中学专任教师各级职称人数(人)

图6-16 1991—2016年普通中学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

图6-17 1991—2016年普通中学专任教师各级职称人数的变化

由图6-16和图6-17可以发现,1997年以后,中学专任教师职称的变动情况是高级、一级和二级职称教师的数量增长较快,其中一级职称教师的数量增长最快,但是1995年开始二级教师的占比开始不断下降。到2007年左右,一级教师的数量开始超过二级教师,成为教师职称结构中最大的群体,激励作用凸显。2005年,二级教师的数量开始减少,而高级和一级教师数量快速增长。由于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不断增大,导致职称评聘等级也直接从二级开始,三级职称教师的数量自2001年开始快速减少,至2016年减至1%,基本从职称结构中淡出。1990年以来,未评级教师的数量一直比较平稳,虽然自2001年以来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占比较高。

(三)普通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

从表6-14和表6-15中可以看出,1991年时,小学教师职称结构以小教高级、小教一级和小教二级为主,总占比为72%,其中各级占比比例为2∶7.4∶5。到了2016年,小学教师职称结构以小教高级和小教一级为主,总占比为82.17%,其中各级占比比例为5∶3.3,小教高级占教师总量的49.70%。中教高级一直占比很低,2016年也只占2.87%。由于小学教师学历大专化之后,很多教师直接聘任小教一级,也使得小教二级、三级的人数出现了较快的下降,2016年的总占比为3.76%。依然有较高比例的未评级教师存在。

表6-14 1991—2016年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各级职称占比(%)

续表

表6-15 1991—2016年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各级职称人数(人)

续表

图6-18 1991—2016年小学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

图6-19 1991—2016年小学专任教师各级职称人数的变化

由图6-18和图6-19可知,在小学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人数变化方面,小教高级增长最快,小教一级在发展初期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开始出现少数中教高级教师;而小教二级、小教三级和未评级教师人数逐年下降。小教高级人数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在增长,并且在2006年超过小教一级人数,在2010年达到一个较平稳的状态;小教一级人数的变化呈现倒U形的变化趋势,且在近几年趋向平稳。未评级人数波动较小,但是从2010年开始有上升的趋势。小学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整体呈现以小教高级和小教一级为主的趋势,中教高级虽然占比很低,但是也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职称结构在不断优化,且发挥了激励和引导的功能。

(四)幼儿园教师的职称结构

幼儿园教师职称的评定也是国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能力的一种认可。但是从已有的统计数据来看,幼儿园专任教师职称的评定和发展情况,并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从表6-16和表6-17可以看出,2001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已评职称的占教师总量的51.73%,而未评级教师占到了48.27%;至2016年,已评级教师只占26%,未评级教师占74%。

表6-16 2001—2016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各级职称占比(%)

表6-17 2001—2016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各级职称人数(人)

图6-20 2001—2016年幼儿园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

图6-21 2001—2016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各级职称人数的变化

进一步分析2001—2016年各级职称教师人数和占比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有更全面的了解。如图6-20和图6-21所示,各级职称人数的变动都非常平缓,小教一级教师一直是幼儿园教师中最多的。而未评级教师的数量从2005年开始迅速增加,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幼儿园教师总量增加了,但是未评级人数却不断上升,说明已有的幼儿园教师编制制度与幼儿园教师规模的发展是不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