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的整合性问题

字体:16+-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不断建构和完善的4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人们在课程与教学目标领域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课程与教学目标构建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方法、模式也更为多样,在拓展了我国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对其整合性提出了挑战。如何避免各种要素之间的冲突,使其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便成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构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程与教学指向的是作为完整个体成长的学生,需要给予学生多方面经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各种新要求,也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体系做出相应的安排。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完全涵盖上述内容,追求面面俱到,既不现实,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过程难以深入等诸多问题。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总会结合不同教育发展时期的特点而有所侧重,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具体践行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在强调学生发展某一方面的同时,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对立起来。比如,我国在21世纪初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就曾出现过分推崇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已有生活经验,而轻视知识学习与掌握,片面强调课程与教学目标中人文性的错误倾向。这种将科学拒之门外的人文必定是脆弱的。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所指出的那样,既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中,二者显然应当是整合的关系,而非取舍的关系。当然,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改革开放40年来,围绕“全面发展”的诸多理论争鸣,实际上就是这些矛盾冲突的显现,而这些矛盾的解决一般都要诉诸各方面的恰当整合。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整合并不是“1+1”的简单拼凑,而是使各个部分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为此,在整合的过程中,第一,要明确二者的关系。要明确“双基”掌握与能力发展、科学与人文素养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以更好地确定各要素之间的恰当结合点。第二,要对要素本身进行优化。仍以科学与人文素养为例,实现二者的融合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要素本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之中,“人们往往以科学知识教育代替科学教育的全部,对于探究实验的科学方法,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被排斥在科学教育之外”[82],而在人文方面,又存在我国古代人文传统与西方现代人文主张之间的冲突。因此,在进行要素间的整合之前,我们还要对要素内部进行必要的优化,以确保整合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了内容上的整合之外,还有研究者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目标构建的模式整合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大致形成了五种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模式:一是时序建构模式,即依据个体的学习历程,在不同阶段设置相应的目标要求,并由此构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二是层次建构模式,即按照教育目的、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课程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层次不断具体化,形成层层递进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三是领域建构模式,即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学习行为从属的不同领域,设定各自的目标,引导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四是职能建构模式,如巴班斯基从教养职能、教育职能和发展职能出发,构想了简明而实用的教学目标体系;五是结果建构模式,主要从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这一角度出发,对课程与教学目标进行分类。这些模式为我国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的分析和建构提供了不同的思维范式和操作方法,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忽视了目标的连续性问题、过多关注目标本身、缺乏对“人”的关心等。为此,在构建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的过程中,有研究者认为,应以整合取向为统领,对上述各种模式“予以选择性借鉴,以作为制定和形成教学目标体系的依据,并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整合”[83],建立包括课程与教学时序、内容层次、项目领域及结果水平在内的完整的目标体系,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多元而立体的指导框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着多方面内容和多种层次结构。这些部分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都围绕着同一个总目标运行,富有潜在的协同性。为了避免目标各个要素之间的冲突,同时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多方面需求,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明确的指导,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使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确保体系在包容性与有限性之间获得平衡。当然,如何妥善地解决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中各要素内容和层次结构的整合问题,还需要未来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1] 《论语·子路》。

[2] 《论语·宪问》。

[3] 《孟子·滕文公上》。

[4] 《汉书·董仲舒传》。

[5]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2卷,152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6] 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1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 (清)张之洞:《劝学篇》,李凤仙评注,罗炳良主编,14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4卷,239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9]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4卷,167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0] 《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39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1] 《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42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人民日报》,1957-06-19。

[13] 《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39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4] 《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142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5]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1594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实施处:《义务教育法规文献汇编(1900年—1998年)》,34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17] 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教学论》,126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18] 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教学论》,126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19]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18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0] 唐文中、刘树范、王福均等:《教育学》,119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1] 黄明皖:《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1)。

[22] 王策三:《教学论稿》,10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实施处:《义务教育法规文献汇编(1900年—1998年)》,30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24]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5] 曹雪雅:《关于当前素质教育研究概述》,载《中小学管理》,1992(3)。

[26] 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载《人民教育》,1996(6)。

[27] 孟宪平:《素质教育新论》,4~5页,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28] 郑艳玲:《构建素质教育的三大体系》,载《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8(3)。

[29] 姚文俊:《培养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载《人民教育》,1995(5)。

[30] 上海闸北区小学“成功教育”扩大研究课题组:《成功教育在小学扩大研究的报告》,载《上海教育科研》,1995(9)。

[31]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基础》,3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2]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ldhd/2007-08/31/content_733340.htm,2018-05-31。

[3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8-05-31。

[3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3-11-16。

[3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8-05-31。

[36] 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载《人民教育》,2013(1)。

[37] 高地:《立德树人:文化基因、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38] 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载《课程·教材·教法》,2015(1)。

[39] 高继宽、黄玉红:《从历史视域看“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载《中国成人教育》,2016(11)。

[40] 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载《人民教育》,2016(19)。

[41] 谢先成:《立德树人:推动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访襄阳市第五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曹荣葆》,载《教师教育论坛》,2015(10)。

[42] 张民生:《“立德树人”新行动:核心素养教育》,载《教育参考》,2016(4)。

[43] 石书臣:《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44] 潘琦:《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载《光明日报》,2001-09-11。

[45]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人民日报》,1957-06-19。

[46]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载《教育研究》,2005(5)。

[47] 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基础》,36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8] 瞿葆奎:《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250~25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9] 黄明皖:《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1)。

[50] 郭文安:《试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3)。

[5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1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53] 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下)》,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54]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55]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56] 金一鸣:《刘佛年教育文集》,254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57] 申继亮:《论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1)。

[58] 胡中锋、刘学兰:《现代智力观及其对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5)。

[59] 韩迎春、赵国利:《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非智力因素的视角分析》,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60] 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204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1] 赵汝木、王崇光:《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载《教育探索》,2004(12)。

[64] 王永红:《以科学理性为基点——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65] 胡敏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层面》,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66] 李朝东:《教育理念的反思与人的全面发展》,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67] 陈侠:《课程论》,183~21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8] 王鑫:《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棕北中学“三·三·六”课程体系探索》,载《教育研究》,2017(9)。

[69]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369~370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0] 陈耀文、岳亮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71] 王云峰、胡进、张咏梅:《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构建》,载《教育科学研究》,2009(9)。

[72]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73]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74] 刘复兴:《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关系管窥》,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

[75] 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20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6] 刁培萼、吴也显、李敬光:《愉快教育——教育理想的现实道路及其发展走向》,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

[77] 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156~169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78] 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79] 王定华:《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载《人民教育》,2012(24)。

[80] 岳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1] 邓晓芒:《教育的艺术原理》,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82] 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83] 李保强:《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载《教育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