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显示,2016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约为2.6亿人。其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在校生是主体,约有1.8亿人。
我国幅员辽阔,教育的区域差异也很大。为了保证质量,学制上实行的是单轨制,教育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国家设有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各项教育事业。在课程方面,我们历经多年探索,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统一的、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从上到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教科书为主的课程资源。
第一层次是课程计划,它是关于中小学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各门类课程的学时数量及课程开设的顺序。它是编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课程管理的文件依据。根据行政管理的层级,在国家层面有国家课程计划;然后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制订的适合本地区的课程计划;最后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地方的课程计划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把国家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第二个层次是课程标准,它以纲要的形式对具体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等进行规定,主要用来指导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师的学科教学,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和督导教学质量的文件依据。
第三个层次是以教科书为主的课程资源,是每个学科按照课程标准开发的供师生教学使用的各种材料。其中,教科书是基础课程资源,其他还有各种辅助性教学材料,包括学生练习册、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以及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开发的各种数字化内容资源等。
当前指导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是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标准是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阶段的各科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将于2018年秋季,按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执行。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以教科书为主的课程资源构成了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它为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的层层落实,提供了时间保障、内容保障和资源保障,保证了我国大规模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
首先,在时间上,国家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做出了规定。各年级周课时数为26~34,学年总课时数为910~1122,九年总课时数为9522。国家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进行了分配,其中,思想品德课占7%~9%,历史社会(或历史、地理)占3%~4%,科学占7%~9%,语文占20%~22%,数学占13%~15%,外语占6%~8%,体育占10%~11%,艺术占9%~11%,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16%~20%。如此精细的时间分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罕见的。它为保障我国大规模教育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在内容方面,国家对各科课程也是层层落实、逐级细化的。课程计划规定了思想品德、历史社会或地理、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九大门类,课程标准则对这九大门类的具体内容构成及教学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通行的教科书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内容选择与编排。最后,在配套资源方面,我国有专门服务中小学的出版社、教学设备生产企业、互联网、各种教育教学基地等。
曾有一段时间,我们极度缺乏文化自信,无法客观地认识我们的国情,批评与否定统一的课程与教学,认为千篇一律,没有差异,缺乏特色。随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在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中,我们开始能够理性、客观地进行比较,认识到有些不同是差距,而有些不同则是差异。和西方自由、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相比,规范、统一的课程体系不仅不是缺陷,反而恰恰是我们的优势,符合我们的国情,是实现公平、有质量的、大规模基础教育的基本保障。规范、统一的课程体系不仅是我们的成就,而且是我们对世界学校教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