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思想
改革开放40年来,广泛介绍、合理借鉴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苏联等国家新的教学思想,是推动我国现代教学体系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学习、借鉴的代表性著作有:《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赵祥麟编译)收录了实用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等流派的代表作,评论了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和演变过程;《当今世界教育思潮》(毕淑芝、王义高主编)介绍了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科技取向思潮和个性化思潮等;《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黄志成主编)研究了国际教育思潮产生的因由和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简明读本》(徐建敏、管锡基主编)系统勾勒了近现代教学理论的脉络;《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具体考察了达维多夫的学习活动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皮特斯(R.S.Peters)的自由教育思想等;《当代外国教育发展趋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情报研究室编)介绍了新技术变革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面对世界教育的影响等。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出发,讨论我国现代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对国外教学思想的学习借鉴问题。
1.教学目标多维化
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质量要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高低。在合理借鉴西方教学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发展、完善了教学目标理论,有力地指导了教学实践。
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出发,提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操作领域,并从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具体分析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分类,将教学定位于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方面。克拉斯沃尔和布劳克分别从情感和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目标理论。克拉斯沃尔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五级——接受、回应、评估、组织和塑造;布劳克的认知目标三维结构模型则从理解水平、知识水平和内容范围三方面提出72项教学目标。
赞科夫的教学思想把“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目的的论述和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我国学者通过借鉴布卢姆、加涅、克拉斯沃尔、布劳克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三基一个性”的教学目标体系,即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顾泠沅联系我国国情,将教学行为、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相结合,自主探索了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结构模式。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教育者广泛应用三维目标分类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多元化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布鲁纳将学习视为学习者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主张让学习者自己发现教材的结构和规律,指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3]奥苏伯尔通过研究认知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即新知识和学习者的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将教材按照严格的逻辑变成程序,学生可以小步子、自定步调式学习。这种方法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沙塔洛夫提出纲要信号图示法,主张利用纲要信号图标进行知识整合。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告诉我们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学情境设置应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4]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从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动机、提高教师才能三方面,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讲授法。[5]从课堂设计的角度看,我国教育工作者借鉴了纲要信号教学法,从如何进行图示设计和从不同课堂类型的角度进行了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面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曾存在的“题海战术”现象,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和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采用基础性的范例进行教学,能够使学习者获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将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视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选择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并对不同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6]在借鉴国外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我国主动根据实际情况,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3.师生关系民主化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外师生关系理论做了一系列研究。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反思西方“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种师生观,从构建教学关系、创设心理环境、树立民主思想、与学生共同学习四方面,总结了不同的师生观对我国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7]有研究者从具体流派的角度研究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提出新型师生观的三大特征: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8]有研究者从描述师生关系的情意层面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正面的师生关系和教师支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关键。[9]
以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的合作教育学理论,将师生关系视为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提出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是彼此情感接纳和交流沟通的基础。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和布贝尔的对话教学理论,重视创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进行平等的课堂对话。这些为我们推动师生关系民主化提供了思想借鉴。
4.学生学习个性化
学生学习个性化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针对学生个性,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促使学生充分发展的过程。个性化学习方式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组合构成了人与人的差别,个性化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智能优势,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10]有研究者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从支持性的教学环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及多元的质性评价方法三方面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方法。[1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优势,学生个性化学习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实践中,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基于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有研究者阐述了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和活动程序。[12]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个性化学习策略、个性化学习资源和交流协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3]总而言之,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能够为学生赋权,提供导学策略与学习支持,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14]
5.教学评价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围绕教学评价,开展了丰富且卓有成效的研究。
斯塔弗尔比姆的评价模式整合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斯克里芬的目标游离模式,针对泰勒目标模式的局限性,主张评价重点应该由“计划想干什么”转变为“计划实际干了什么”。布卢姆基于掌握学习理论,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古巴和林肯的共同建构模式,主张增加评价主体,提倡参与评价的双方共同建构评价结论,尊重价值多元化。总的来看,西方教育评价理论在教育目的上更加注重改进功能,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化,在计量方法上注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主张对评价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综合借鉴国外教学评价研究,在学生学业成就质量评价上,我国学者坚持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内容上,既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初步构建了学生学业成就质量评价体系。关于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我国学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四方面出发,提出了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我国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方式方面逐渐走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