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颜元、王夫之等著名教育思想家。思想家们丰富的教学思想,有的已经融入我国现代教学体系之中,成为引领现代教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1.对古代教学思想精髓的合理继承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教学思想和原则,这些教学思想和原则朴素而深刻地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
第一,因材施教。我国现代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发展学生个性,主张在全面分析学生性格、兴趣、气质、能力等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原则最早是借鉴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他认为,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5]孟子更是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我国现代教学体系对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方面的继承,并逐步发展出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第二,启发式教学。我国现代教学主张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学生处于想弄懂而未懂透,想说而不能说出的状态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在运用启发诱导策略时,还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礼记·学记》)。教师要善于积极鼓励、督促学生,而非压迫、牵着他们走,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立即把结果告诉学生,最终达到“和”“易”“思”的良好效果。现代启发式教学强**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这正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点,也与古代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相吻合。
第三,立德树人。“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树人”,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中,道德培养一直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要求“士人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16],并且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将“修己”,也就是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君子”的基础,强调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虽然我们今天讲的“立德树人”的“德”的内涵与古代有质的不同,但都重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讲“立德树人”,是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提高社会责任感;坚持能力为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7]
2.对古代教学思想糟粕的批判
我国古代教学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40年来,我国现代教学体系的发展,面对古代教学思想,注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学体系建设。
第一,从社会本位目的观转向学生发展本位目的观。我国古代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从政人才,在这种社会本位目的观的指导下,历代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培养统治人才为取向,而不是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现实需要。[18]“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新时代我们确立了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彰显。
第二,从单一文化知识教育转向自然、人文知识并重。就课程与教学内容来说,古代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六艺”为主要课程,重视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轻视自然科学教育,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较少。近代以来,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开办新式学堂,从西方引入了自然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仅仅教授文化知识早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我国开始高度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加强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的教学,使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也出现了一些理性至上、科学至上等偏激观念,技术乐观主义者崇尚科学,忽视人的情感和体验,使教学过分偏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此,我国教学体系进一步调适,在加强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逐步从传统中挖掘有价值的人文知识和精神,最终达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完善了我国现代教学体系。
第三,从师道尊严转向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师道尊严一直是师生关系的主流观念,其主要内容是说师生之间“人伦为先,教学为次;尊重为先,关怀为次”。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学生只能无条件地尊奉教师。这种“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实质上是一种专制、非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改革开放4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师生关系方面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伦理方面逐步确立了以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师生观。
黑格尔曾说:“我们必须感谢过去的传统,这传统有如赫尔德所说,通过一切变化的因而过去了的东西,结成一条神圣的链子,把前代的创获给我们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19]在古代课程教学思想中,如学思结合、学而不厌、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和方法,道德为先、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都凝结着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教育智慧,不断推动着现代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40年的教学发展历程中,人们不断寻找以儒家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以期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20]正是在不断合理的继承中,我国现代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