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变革从谋划到推行,阻抗的出现已成为教学变革中的一个常见问题。目前,多数教学变革研究者对阻抗持有这样的认识:存在异议的变革理念或行为,干扰、破坏了变革,需要找出原因,并施以干预策略予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变革顺利前行。这种看似符合逻辑的论断,很容易遮蔽阻抗对于深化变革的正面价值。
1.变革阻抗可分为良性阻抗和恶性阻抗
教学变革过程中阻抗的出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变革起到了阻碍作用,但这种阻碍并不一定都是消极影响,它也有可能发挥一定的正面功能。所以,从对教学变革所起的实际作用来讲,变革阻抗又可分为良性阻抗和恶性阻抗。
良性阻抗主要是指在教学变革的过程中,对变革理念或方案进行善意的批评与提醒。它虽然主观上妨碍了按照原计划进行教学变革的进度,但客观上对教学变革起到了科学、合理的修正作用。这种阻抗一般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师等对变革合理化的建议,学科专家或理论工作者对变革理念或行为不符合实际的质疑等。而恶性阻抗主要是指由于缺乏有效、全面的沟通而导致的对变革的误解,或者完全出于私人利益的阻挠,或带有惰性的学校组织文化等原因,阻碍变革深入展开,甚至迫使变革中断,进而导致变革进度减缓、冲突加剧。
需要注意的是,在变革进程中,阻抗出现往往是良性与恶性兼有,二者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清,这就导致变革领导者难以正确认识阻抗问题。每当变革进程中出现质疑、批判、反思的声音,变革领导者就容易把这些声音归结为反对变革,是对变革的恶性阻抗,只有予以克服,才能保证变革顺利推进。显然,这种对待变革阻抗的惯性认识,存在着简单化倾向。变革中出现异议与冲突,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完全漠视,甚至否定变革阻抗,很容易忽略变革进程中的良性阻抗给变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2.良性阻抗对于教学变革本身的价值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变革阻抗,对于成功变革是不可或缺的。正如迈克尔·富兰所言,变革“太顺利地实施往往标志着没有太多的东西真正发生改变”[90]。所以,对变革中善意的批评与异议,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对教学变革自身的价值。良性阻抗对于变革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第一,每次变革并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只有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对结果如何做出判断。如果变革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一切就太迟了。教学变革(实验)有世界公认的一条伦理原则,不能有不良后果,不能失败,不能把儿童、青少年当作“小白鼠”,应该谨言慎行。而变革问题的出现,可以使变革在一些严重问题尚未扩大之前采取果断措施加以纠正。
第二,很多时候,变革决策者在做决策时并非是完美理性的,他们提出的变革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如果得不到他人建议,很可能无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进而给变革本身带来潜在的威胁。变革阻抗的出现,可以引起变革决策者更多地关注变革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并反复审核有关变革方案,以确保变革措施的正确与适宜。
第三,变革阻抗的出现有助于平衡支持变革和寻求稳定之间的两种力量。在变革中,既要避免变革过度,也应避免过分强调稳定而导致变革停滞不前。阻抗的出现可以引导变革领导者找到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方法。
第四,在一项变革措施发布之后,变革阻抗的出现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变革实施单位成员情绪、态度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及时加强有关信息的沟通工作,缓解他们对变革担忧而压抑在心中的不满,从而激励成员更多地考虑变革、理解变革。
可见,教学变革中出现阻抗,是一种必要的和健康的现象。当变革自身行为并不完善,强行推动会对教学造成伤害时,阻抗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促使变革向积极方向发生转变的力量。它的出现能够提醒变革领导者在变革实践过程中更加小心谨慎,并积极做出应对,以保障变革能够继续推进下去。
3.面对阻抗,变革领导者要有“朋友”心态
显然,那种认为变革阻抗是有害的、是必须克服的认识是不妥当的。正视变革阻抗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需要变革决策者面对变革阻抗出现时有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甚至是“朋友”的心态。因为“对于任何成功变革的努力而言,‘冲突不可少’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问题是我们的朋友”[91]。
思想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就曾提醒我们,面对无序性干扰要有良好心态,它有时也向主体提供了有利的行为机遇。莫兰举出了如下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利用天降大雾的偶然情况,在浓雾掩盖下,指挥偷渡沼泽地,袭击敌军侧翼,从而取得胜利。[92]这表明,能动的主体在自己的行为中不仅应该知道利用规律,而且应该知道利用无序性提供的机遇,争取实现合乎主体目的的最佳可能性。我们应该把突然出现的阻抗看作积极的,看作朋友的善意提醒,这对于变革的成功推行是不可缺少的。
以“朋友”善意提醒的心态对待变革阻抗,积极地认识、接触与倾听各种冲突与异议,而不是拒斥与抵触,可以帮助变革领导者进一步反思。例如,变革方案是否合理?变革理念是否符合国情、符合教育实际?是否做到了本土化改造?变革方案是否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变革进程中是否在诸多细节方面把握得还不够好?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偏差?是否对变革的预期值太高了?这样,通过审视变革中的异议,再回过头来具体检视变革,就有可能发现变革中存在的不足,并仔细考察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及时调整变革,从而促使变革持久有效地推行。
[1] 谭曙光:《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石》,载《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2] 马雨薇:《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
[3] [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等译,39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王美岚、王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启示》,载《当代教育科学》,2005(21)。
[5] 胡升阶:《谈谈讲授法》,载《课程·教材·教法》,1989(5)。
[6] 王春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10)。
[7] 李定仁、肖正德:《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8] 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1999(6)。
[9] 陶丽、李子建:《国外师生关系研究进展探析》,载《比较教育研究》,2016(3)。
[10] 朱建萍、杨雪梅:《多元智能理论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
[11] 熊金菊:《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路径》,载《教育发展研究》,2013(18)。
[12] 王小彦:《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载《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
[13] 吴洪艳:《个性化学习理念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载《现代教育技术》,2015(8)。
[14] 刘志军、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载《课程·教材·教法》,2015(9)。
[15] 李方:《课程与教学论》,38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 李振纲、邢靖懿:《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关系》,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17] 袁贵仁、本刊记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访党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18] 李森、陈晓端:《课程与教学论》,3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9]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20] 孟媛:《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载《文教资料》,2010(22)。
[21] 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17~2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2] 张蓉、洪明:《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30年历程回顾》,载《基础教育》,2012(5)。
[23] 郝志军、田慧生:《中国教育实验30年》,载《教育研究》,2009(2)。
[24] 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载《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
[25] 张志勇:《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探索——关于单元达标教学的研究》,载《教育研究》,1995(2)。
[26] 张蓉、洪明:《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30年历程回顾》,载《基础教育》,2012(5)。
[27] 吉标、徐继存:《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30年:历史、现状与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12(10)。
[28] 谢利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
[29] 卢立涛、梁威、沈茜:《我国中小学教研员研究的基本态势分析》,载《教师教育研究》,2013(6)。
[30] 王洁:《教研员:断层间的行者——基于实践角度的分析》,载《人民教育》,2008(19)。
[31] 李吉林:《以“真、美、情、思”建构中国情境教育》,载《社会科学报》,2009-02-05。
[32] 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载《教育研究》,2011(1)。
[33] 文新华:《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兼论创新人才的培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34]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1)。
[35] 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载《人民教育》,2010(23)。
[36] 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37] 柳海民、孙阳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诉求》,载《教育学报》,2005(3)。
[38] 柳海民、孙阳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诉求》,载《教育学报》,2005(3)。
[39] 曾继耘:《论差异发展教学与教育公平的关系》,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6)。
[40] 李庆丰:《教学机会均等:素质教育的内置教学理念》,载《湖南教育》,2002(16)。
[41] 胡巧巧、王新华:《对课堂互动中机会均等问题的探讨》,载《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0)。
[42] 廖茂忠:《教学公平论》,载《现代教育论丛》,2002(1)。
[43] 朱岚:《关于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载《教育探索》,2004(12)。
[44] 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中国教育报》,2006-08-26)一文中,王本陆较早地归纳、区分了“激进革命论”和“稳健改革论”两种不同的改革主张。
[45] 王本陆:《基础教育改革哲学刍议》,载《中国教师》,2004(5)。
[46] 刘会增:《教学活动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3。
[47]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8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8]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本)》,22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9]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0] 郭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载《课程·教材·教法》,2010(1)。
[5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52] 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载《教育科学论坛》,2006(9)。
[53] 孙振东:《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载《教育学报》,2006(2)。
[54] 潘新民:《反思“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载《教育学报》,2009(3)。
[55]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56] 王策三、刘硕:《留下一点反思的历史纪录——〈基础教育改革论〉前言》,载《教育学报》,2005(1)。
[57] 王策三:《教学论稿》,12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8]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11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9] 王策三:《教学论稿》,12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0] 樊学艺:《学生主体及教师主导的哲学思辨和适用范围》,载《中国教育学刊》,2013(12)。
[61] 兰箭轮:《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6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63] 汪明:《论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及其创生》,载《当代教育科学》,2017(3)。
[64]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第3版),33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65] 汪明:《论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及其创生》,载《当代教育科学》,2017(3)。
[66] 王策三、刘硕:《留下一点反思的历史纪录——〈基础教育改革论〉前言》,载《教育学报》,2005(1)。
[67] 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381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68] 参见钟启泉:《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论研究札记之一》,载《外国教育资料》,1984(1);钟启泉:《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研究札记之二》,载《外国教育资料》,1984(2);钟启泉:《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论研究札记之三》,载《外国教育资料》,1984(3);钟启泉:《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论研究札记之四》,载《外国教育资料》,1984(4)。
[69] 南国农:《谈谈电化教育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载《电化教育研究》,1981(2)。
[70] 王策三:《教学论稿》,25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1] 刘克兰:《教学论》,312页,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3] 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载《教育研究》,2015(11)。
[74] 郭颖:《论教育信息化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载《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4)。
[75] 转引自郭颖:《论教育信息化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实现途径》,载《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4)。
[76] 房雨林:《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载《电化教育研究》,2006(9)。
[77] 王本陆:《基础教育改革哲学刍议》,载《中国教师》,2004(5)。
[78] [加]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赵中建、陈霞、李敏译,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9] [挪威]波尔·达林:《教育改革的限度》,刘承辉译,11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80]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7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1] [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杨砾、徐立译,3页,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2]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3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3]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3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4]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3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5] [挪威]波尔·达林:《教育改革的限度》,刘承辉译,22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86] [加]Benjamin Levin:《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项贤明、洪成文译,16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7] 单文经:《教改性质的历史分析:逡逡巡巡步向理想》,载《教育学报》,2006(2)。
[88] 石鸥、张文:《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向课程要质量》,载《教育科学研究》,2017(12)。
[89]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31~3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0] [加]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赵中建、陈霞、李敏译,11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1]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3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2]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