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二)教学变革的过程:注意用改进助推变革

字体:16+-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教学目标的提出,电子书包、智慧教室等教学手段的更新,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变革,学校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变革手段驱动学校教学发展,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回顾学校发展史,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变革现实:不少变革,从设计到落实,方案往往很完美,保障措施很得力,制度设计很完善,推动决心也很大,但三五年后,变革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且逐步销声匿迹,直至被下一次变革取代,周而复始,以至于谈起变革,不少学者都感叹,每次变革虽然旗号不同,但要解决的学校问题,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问题出在哪里?以后变革怎么办?下面从学校发展机制角度谈几点看法。

1.用变革促进发展,通常并非一帆风顺

变革设计是一种“有限理性”行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而这种理性用经济学家西蒙的话来说,只是一种“有限理性”[81]。人的“有限理性”的形成由于受各种先天或后天复杂因素的制约,人所掌握的知识及其能力都是有限的,难以做出完美决策并预料某一决策的后果,所以,变革设计者的“理性”也只是一种“有限理性”。由于其知识能力的有限性、难以预测变革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偶然因素等,也逻辑地否定了任何个人或组织能够制定出完美方案的可能性。如果变革主导者固执地执行所谓“完美方案”,随着变革的深入,各种没有想到的问题就会逐步暴露出来。如果没有及时重视和修正这些问题,那么,所导致的负效应就会不断被放大,对变革形成叠加冲击力,直至变革停滞。正如著名教育变革家迈克尔·富兰所言,如果把变革“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就变得越狭窄,教师不是技术员。具体地说,你可以有效地强行决定这些事情:(1)不需要思考和技能便能贯彻实施的事物;(2)通过密切和经常的监控可以监督的事物”[82]。“强制性的东西用得越多,时髦的东西就越泛滥,变革看起来就有更多表面化的东西和偏离教学的真正目标。如果你更多地‘绷紧’强制性的东西,那么,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就变得更窄,因此,效果也就减小。”[83]

变革推进是一个复杂过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84],充满了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里所说的变革复杂性,既体现为在变革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可知的偶然性,也体现在变革必然面临不同主体间基于利益博弈的必然性。学校每次变革从发起到推进,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学校、学者,甚至其他利益集团等不同变革主体都会有自身的利益诉求。然而,“社会制度的真正变革或改革并非对所有的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我们的定义中包含一个特别的界定,即改革是比所代替的东西更好的某种东西,对谁来说更好?可以想象改革对每个人都好,或者每个人及每一群体都会在改革过程中受益吗?如果有人不受益,那么冲突是否不可避免?我们已经指出,改革可能并不改变某些人的境况(如其他教师和学生),甚至可能使另一些的境况恶化(如父母、国家财政甚至学生也是如此)”[85]。正因为如此,当某一变革主体的利益受损或者没有受益,就会或多或少产生抵制变革的动机。而其他变革主体若能从变革中受益,自然又成为变革的拥护者。学校变革就是在不同主体间时而相互牵制时而互动共进的复杂泥泞中,或者艰难前进,或者踌躇不前。

所以,“一项预期带来结果X的变革,不仅产生结果X,而且可能产生结果Y或Z。之所以出现非预期结果,不仅因为制度是复杂的,而且人的行为动机复杂且很难预测,特别是在多种政策变量影响同一个行为时”[86]。那种认为通过变革这剂良药就能解决学校发展中各种难题的观点,既不符合学校发展的科学规律,也非变革本身所能承受之重。

2.用改进完善变革是助推变革的关键手段

变革需要改进来调节、积累和助推。从本质上看,变革意味着突破旧事物,迎接新事物。而改进意味着优化原有事物,使其效率或价值得以提高。在当下舆论环境中,带有“突破”意蕴的变革颇受人们重视。在学校教育中,人们也常希望通过变革打破那种批量式的,培养统一规格的人的陈旧育人格局。与之对应,学校改进则鲜于被人谈起,仿佛谈改进显得分量不够,缺少气魄,甚至有些保守。如果学校只是进行组织、结构等表层变革的话,那么,变革较为容易达成目标。但如果涉及人的思想、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变革的话,那么,变革必然困难重重。面对变革中的复杂问题,就需要发挥改进的作用。改进特有的重细节、谋细微的功能,能够审慎应对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偶然因素,及时克服出现的困难。改进越多,变革效果才会越扎实;改进积累越多,变革突破也会更容易,甚至有些突破会在不知不觉地改进积累中完成。所以,变革需要事无巨细的高质量改进来调节、积累,通过改进来达到完善变革、助推变革的目的。

变革需要改进来继承、改善和创新。学校变革实践中常有一个误区:在某项变革发起时,不少变革者往往把学校现有状态定性为传统的、弊端丛生的,学校发展必须重建概念、转换范式、推倒重来,不如此就实现不了理想中的教育。这种变革观,实质是把变革等同于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的革命。然而,历史是割不断的,经验是撇不开的,不能把变革视为与过去一刀两断的革命,反而变革需要通过改进来继承、改善和创新,才能渐进实现预期变革的目的。改进讲究继承,意味着变革方法论上的承前启后。现代学校发展需要继承千百年来诸多教育家通过变革实验探索出的符合育人规律的思想观点,如学生主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掌握知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学方法、模式的选择与应用应坚持多样综合原则,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等;改善意味着持续不断地小步走、阶梯式地改进,即逐步改进。变革是一个探索过程,面对新思想、新模式,其试验过程需要谨慎、严密和周全,不能仓促行事。长期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以点滴的改进及逐步的调整,迂回曲折地逡巡向前行去,反而能渐渐地融入在地的脉络,进而真正地实现改善学校教育的目的”[87]。创新意味着“跳跃式”改进。在变革中,原有变革路径难以解决某个问题时,就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来试着突破。例如,当前学校变革的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学者就认为,仅探索高效率课堂教学,显然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应构建高质量的课程结构,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不一样的课程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88]这种立足教学并向课程建设要质量的变革思路创新,对于变革任务的实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把变革与改进结合起来,克服错误的变革心态,才能促进学校发展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不断提出新要求。为应对挑战,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变革势在必行。从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只有一手抓锐意变革,一手抓修正改进,通过变革来破解难题,通过“改进之手”来化解变革风险,纠正变革中的偏差,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目标。为了更好地保障二者的有机结合,学校变革领导者和执行者需要克服两种错误心态。

第一种是变革的“傲慢”。在学校变革中,不少变革主导者相信,只要举起变革大旗,就意味着真理在我手,顺着既定的完美变革思路,变革就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在变革进程中,任何质疑、异议等行为,就是干扰、破坏变革,需要予以压制。这种“傲慢”的变革心态,直接遮蔽了用改进去调节、完善变革的可能性,需要我们予以正视并克服。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因为变革设计者的有限理性、变革过程的复杂性,变革出现阻抗,难以避免。但这种阻抗既有恶性阻抗,也有良性阻抗。因个人私利去阻挠变革,是恶性阻抗。对变革理念及推进方式进行善意批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变革,但又发挥着防止变革走偏的积极作用,它是变革不可或缺的良性阻抗。对此,迈克尔·富兰就曾提醒到:“往往是那些有反抗情绪的人会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他们为那些认为是好的东西据理力争,他们或许看到了我们不曾梦想过的解决方法,他们或许看到了我们从来不曾看到的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尊重那些你希望他们保持沉默的人是一个好的经验。从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那里学到的东西往往会比意见一致的人那里多得多,但是,我们却过多地听从后者的意见,而忽略前者的观点。人们愿意与认同自己的人交往,而不愿意与自己有分歧的人交往,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好的学习策略。”[89]所以,变革领导者应该放下变革的“傲慢”,变革推进应小心谨慎,阻抗存在时刻提醒着变革主导者,需要认真倾听不同的声音,并适时围绕变革做好修正、调节等改进工作,变革才能更好地继续推进下去。

第二种是改进的“消极”。学校变革落地,关键在执行,核心在教师。教师对变革思想、理念是否认同、内化,并能自觉指导自身点滴地改进实践,是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变革意味着教师要走出舒适区,需要重新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学习大量新内容,并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对于不想突破舒适区的教师来说,变革就成了一种额外负担。即使迫于压力,教师也只是消极地进入改进状态,进行一些表面化变革。例如,开展某一教学方法变革,教师表面上开发了新的教学资源,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策略,但深层次的方法转变背后的育人理念,并没有被消化、吸收。没有深层次育人理念的转变,形式上的方法改进也注定不会长久。当然,对于教师改进的“消极心态”,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有可能是变革本身的问题,如变革脱离教学实际,教师作为变革的执行者,以消极的改进心态对变革进行软抵制。这种消极心态,往往并不是真正的消极,对变革来说,反而是积极的,有利于变革主导者反思变革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某项变革确实能为学校发展提质增效,并已被不少学校验证,但受固有心理定式和行为习惯影响,其他借鉴其经验的学校仍会有不少教师不想改、不愿改,以消极心态面对变革,实质是阻碍了变革。这种消极心态是需要变革者着力解决的。

所以,学校发展需要将变革与改进结合起来,既要防止变革主导者的“傲慢”,也要注意变革执行者的“消极”;既要重视变革促进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要注意通过改进来随时掌握变革中的新情况,制定新措施来化解、纠正变革中的矛盾与冲突。变革与改进的如影随形,共同推动了学校的扎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