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二)积极探索并确立了先进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观

字体:16+-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卷。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探讨,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是好的教学等问题展开,整体呈现出课程与教学价值观多元共存,既有共识又有分歧的基本格局。同时,人们通过积极倡导和传播先进的价值观,促进了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现代化。

第一,坚持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与时俱进,丰富其具体内涵。1949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改革开放40年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高举的旗帜,并结合实际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具体化探索。改革开放初期,课程与教学领域积极倡导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价值主张,体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时代呼声。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先后提出了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主体性发展、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等诸多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要求,洞察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丰富和深化了国民素质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全面发展+个性特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等价值主张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反映出课程与教学价值观念日益现代化。自然,个人全面发展教育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实践,充满了矛盾斗争。其中,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大行其道的精致利己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也以各种形式泛滥成灾,给全面发展教育理想的倡导和实践带来了巨大阻力。因此,在课程教学领域坚持和科学实践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还任重道远。

第二,积极探索课程知识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提供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华成果,打好未来生活的共同基础,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判断人类文化精华成果的标准是什么,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总体来看,强调知识的真理性、实用性、适宜性,是知识价值观探索的主线和基调。所谓知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求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历史实践,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水平。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一直强**育内容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其中,知识的科学性或真理性是最基本的方面。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知识观传播的影响,知识的真理性或科学性问题受到某些质疑,产生了一些动摇,但总体来看,真理性(科学知识、先进文化)依然是我国课程知识选择的基本价值尺度。所谓知识的实用性,就是强**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个人未来生存和发展提供终身受益的知识。20世纪80年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观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许多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当然,读书无用论也时时相伴而行。不管知识改变命运还是读书无用,其衡量尺度都是实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日益看重学校教育的实际效用,强烈要求学校课程提供实际有用的知识。但是,究竟什么知识是有用的?大家的理解并不统一。所谓知识的适宜性,就是强调课程内容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课程内容既要科学准确,又要政治方向正确,这是世界各国课程知识选择的共性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立德树人,日益成为我国课程知识价值观的核心立场。

第三,探索与完善教学价值观。教学价值观主要解决教学目标追求、活动规范和评价标准等问题,它是引领教学领域实践变革方向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40年间,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我国逐步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教学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观,质量与效率相统一的教学优化观,公正仁爱的教学伦理观,守正创新的教学发展观。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学校教学在目标上进一步聚焦学生身心发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在实践探索中,我国提出了差异发展、个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素质提升等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改革主张。可以说,时至今日,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探索中,我国学校教学日益明确了教学优化的价值理念,围绕教学整体改革、教学最优化、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等主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践研究。教学优化的价值观念强调基于系统优化原理,整体改进和灵活安排教学活动,追求优质与高效的有机统一。教学优化理念是教学科学化的重要实践,也是市场经济效能观念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学价值探索的伦理学维度日益受到重视,人们提出了师生关系民主、教学公平、仁爱友善等重要的教学伦理原则,整体形成了公正仁爱的教学伦理观。公正仁爱的教学伦理观强调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正、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人的尊严和价值。公正仁爱教学伦理观的形成和倡导,是我国教学价值观变革取得的重大进展。改革开放40年间,人们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好的教学改革道路?伴随不断探索创新的历程,在与封闭保守、激进革命等不同价值取向的反复斗争中,守正创新理念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我国教学改革发展观的主流共识。人们日益认识到学校教学和各行各业一样,总是处于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教学系统的发展与完善,是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守正就是要尊重历史传统,发挥优良传统,珍惜优势特色;创新就是要积极开拓,结合实际问题和时代条件,不断开辟新领域、吸纳新思想、构建新模式、应用新技术。我们相信,只要坚定地坚持守正、创新的价值立场,中国的教学改革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