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民办教育卷

五、民办学校教师

字体:16+-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状况对民办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从对学校层面教师队伍建设和权益保障等问题的关注,到教师个人层面的发展问题等都进行了深入思考。涉及“教师”“教师队伍”“辅导员”“建设”等关键词。

(一)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整体素质偏低、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合理流动机制不健全和忽视教师培养等问题[45],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保障不足、职称评聘不畅、参与管理不够等问题也影响着师资队伍建设[4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教师人事代理制度、财政支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合理的流动和职称评审机制,也要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坚持教师聘任标准、提高薪酬体系、搭建教师事业发展的平台,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47]在保持教师队伍稳定上,要全面落实国家政策、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做好教师思想教育、增强教师归属感,提高专职教师比例、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48]

(二)教师权益保障

民办学校教师人事代理制度未真正建立起来,教师常规管理落实不到位,教师的政治、生活权利还未得到有效保障。[49]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需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政府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宏观制度建设、推进地方配套政策建设,积极推进和监督民办学校落实教师权益保障政策,理清教师权益实现的基本思路,明晰实现途径措施[50];民办学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良好的教师发展机制、畅通的学校事务参与机制和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自觉履行法人义务,规范办学行为,保障教师权益不受侵害[51];民办学校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争取合法权益[52]。

(三)教师发展问题

民办学校教师发展在教师培训方面存在培训内容不合理、水平较低、方法不当、效果较差等问题[53];在心理上,存在利益心态、归属心态、忧患心态、打工心态和揣摩心态等心理障碍[54],教师多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满足感,容易引起职业倦怠、自我同一性冲突、成就感缺失、产生高度焦虑[55];在生存状态上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成就感不高、焦虑感强烈、生活条件较差等问题[56]。促进教师发展、改善民办学校教师生存状况,在教师培训方面,要强化实用知识技能培训,关注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帮助教师缓解压力,允许和鼓励教师合理流动[57];消除教师心理障碍,民办学校要努力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环境留人和管理留人,要改善待遇、尊重教师,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提供丰富的发展机会[58];改善教师生存条件,国家要加强立法和对民办教育的监督力度,帮助改善教师生存条件,稳定教师队伍,解决后顾之忧,教师也要树立法制观念,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