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卷

二、儿童发展研究的成果与进展

字体:16+-

20世纪90年代儿童研究的数量与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研究人员队伍构成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部分专职干部与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到研究队伍之中。研究成果以国家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会议论文集等多种形式呈现。研究者越来越重视量表等测查工具的使用,翻译修订了一些国外的经典量表并建立适应中国儿童发展的常模,亦有研究者针对研究问题自编了一些研究工具。比如白学军编制了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测验[27],李辉编制了学前及初小儿童中文识字量表[28],吴放、邹泓翻译修订了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29]。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研究仍关注体格发育、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几方面,但研究者意识到片面关注发展的某一方面是不完整的,在做项目设计时会综合考虑儿童发展的各方面以及影响儿童发展的多重环境因素。

(一)儿童体格发育

为了解自1985年调查之后10年来我国儿童生长变化趋势及营养状况,同时积累系统的历史性资料,卫生部妇幼司于1995年组织进行第三次7岁以下儿童的体格发育调查,并于1996年对9市城区儿童期单纯性肥胖进行第二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身高、体重与1985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郊区儿童的增长幅度大于城区,城郊差距进一步缩小。我国儿童在此10年身高、体重的增长幅度大于同时期的日本儿童,实际生长水平正在接近或赶上一些发达国家儿童,说明我国儿童的生长水平和营养状况在1985—1995年的10年间又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研究也发现了我国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些问题,如学龄前儿童的胸围增长很少,郊区儿童也出现了体重、身高快速增长而胸围增长很少甚至不增长的趋势;城区学龄前儿童体重与身高增长幅度不成比例,体重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身高增长幅度。[30]

(二)儿童认知发展

20世纪90年代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依然主要关注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概念理解。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已经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90年代的幼儿语言发展研究拓展了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也更聚焦。比如研究婴儿的语音获得规律[31]和前言语行为[32];研究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儿童双语形成关键年龄[33];亦有研究者关注了儿童自我言语的行为。[34]

在概念认知方面,与数学能力联系密切的空间与图形、时间、分类推理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依旧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也有研究者关注幼儿解决算数应用题的认知加工过程。[35][36]亦有研究者关注幼儿对日常生活物质概念的认知[37]以及对丧失或死亡概念[38][39]的认知。

(三)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儿童发展研究的热点。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等将同伴提名法引入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区分了不同的幼儿交往类型,并对不同交往类型幼儿的心理特征和不良社交地位幼儿的矫正做了系统的研究。[40]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主持的“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组系统研究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编制了《中国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41]姜勇等人对幼儿的责任心的发展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42][43]

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研究大热的同时,与儿童亲密联系的父母和教师也成了研究者的关注对象。比如,陶沙、林磊研究了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44];关颖、刘春芬研究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45];叶子、庞丽娟基于国内外已有实证研究探讨了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46]邬佩霞、陶沙等人则研究了幼儿的气质特点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47]

研究者也十分关注与道德发展相关的幼儿利他行为、助人、分享等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比如李丹研究了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关系[48];张莉研究了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49]。

(四)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

1991—1995年在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学前项目国际协调中心的指导下,中央教科所幼教室主持并开展了“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项目。项目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现状,并试图通过对机构教育过程、机构设施与人员条件、儿童家庭背景及其教养状况等诸方面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分析,为幼教机构的教育,尤其是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虽然父母较高的文化水平与良好的亲子交往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但是幼教机构教育通过提供同伴共同交往、游戏的环境与机会等,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家庭无法替代的作用;幼教机构教育对乡村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优化乡村儿童的家庭教养环境的作用显著;但家庭对城市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大大超出机构的作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儿童发展影响较大的是家长教养方式与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质量;机构教育过程中则是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教师指导儿童、热爱理解儿童的程度和儿童在园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比起人员素质与物质条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更直接、更强烈。

(五)幼小衔接的研究

学前教育实践领域除了关心教育环境与过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外,还关注儿童发展的转折期——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过渡期,研究两个阶段的教育应如何做好衔接的问题。1990—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合作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从幼儿的社会性准备、读写准备和数学准备来全面考虑学前幼儿获得的经验,强调了幼儿的整体发展与入学准备的重要意义,为我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