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中国儿童研究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发展学、经济学等学科学者均参与儿童问题研究,研究内容覆盖范围较广。儿童研究工作人员队伍构成也发生重大变革,不同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研究儿童问题,儿童问题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的研究领域。
2007年11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教育部、卫生部、中国科协、全国妇联等单位在北京召开了“儿童早期发展高层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分享和交流国内外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政策与实践举措,宣传科学的儿童发展知识和理念,呼吁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儿童早期发展,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行动,让每一个儿童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会上1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了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报告,并发出了《让每一个儿童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倡议书,内容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早期儿童发展行动计划;加大对儿童早期健康保育和教育的投入;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研究,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提高儿童保健人员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动员。[56]可见,儿童早期发展越来越受到多学科的共同关注。
(一)儿童体格发育
中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继1975年、1985年、1995年3次在我国9个主要城市的城区及郊区调查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后,于2005年5—10月进行了第4次调查,再次评价我国儿童的体格发育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水平10年来又有明显提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城市儿童生长发育平均水平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城乡儿童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农村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依然低于城市儿童;中西部地区部分农村营养不良仍然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原因;城市儿童超重和肥胖呈快速上升趋势。[57]
(二)儿童认知发展
这一时期的认知发展研究者不再聚焦于智力与领域知识,而更关注一般的认知过程与思维品质。比如在数学认知方面,研究者关注幼儿进行数学学习的策略,并且开始关注数感、数字估计等泛数学能力的发展。[58][59][60]除了已有的对时间认知、空间表征、图形认知、匹配分类等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比较系统地关注了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涉及因果推理、特质推理、传递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非形式推理等不同的角度。
受脑科学研究的影响,儿童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高级认知功能——执行功能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者关注了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抑制控制的关系。[61][62][63]杨丽珠、董光恒探究了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64]侯静等探讨了家庭中亲子互动与儿童行为抑制之间的关系。[65]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与文化地区等因素有关。[66]对聋童执行功能的研究则发现语言与注意力会影响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表明执行功能的发展与环境有很大关联。
(三)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21世纪的头10年研究者逐渐重视从社会认知理解的角度认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关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热点。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关注不限于幼儿对他人信念理解的发展规律,研究者也探讨了心理理论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67]、和同伴交往的关系[68]、和语言能力的关系[69]、和欺骗的关系[70]等问题。
这一时期幼儿的情绪发展与情绪理解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一些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关注了情绪理解问题,如陈璟、李红探究了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的关系[71];另外一些研究关注婴幼儿的情绪认知理解和情绪调节的问题。[72][73]研究者还探讨了幼儿情绪与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74][75]
21世纪初的研究者依然对幼儿的与道德相关的社会性行为有所关注,但是不再强调“利他”的概念,而更普遍地使用了“亲社会行为”的说法。研究者更多地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真实生活中幼儿的合作、分享的行为。例如,陈会昌的研究团队探究了幼儿公平分配玩具行为[76],幼儿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77];陈琴研究了幼儿合作行为的认知发展特点。[78]
(四)儿童心理品质的研究
庞丽娟、姜勇、叶子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幼儿的社会性品质主要由同情心、自制力、责任心、自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意志力等维度构成,并发现同情心与自制力是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最主要的社会性品质因素。[79]
张日昇、胡克祖、杨丽珠对3~6岁幼儿好奇心的结构进行了探索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好奇心包括敏感、对未知事物的关注、好问、喜欢摆弄、探索持久和好奇体验6个维度。[80]
余益兵、邹泓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从乐观—悲观主义倾向、积极—消极情感以及个人掌控感3个方面考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