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儿童发展研究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在研究队伍和机构方面,通过对2010年至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针对儿童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机构集中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幼儿师范学校;在项目基金方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儿童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较大,有力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研究对象
相较于以往的研究,2010年后儿童发展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和全面,涉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二孩、特殊需要儿童及处境不利儿童。
一是在年龄方面,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管理机制,还是园所实践中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都主要聚焦于3~6岁儿童的发展和教育。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大众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日趋重视,0~3岁婴幼儿发展和早期教养研究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与3~6岁的幼儿期相比,0~3岁的婴儿期是许多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起始阶段。如果说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延续的动力过程,那么将研究的视角投向发展起点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82]目前0~3岁婴幼儿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83],关注0~3岁婴幼儿发展评估[84],也有研究者关注托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早期教养从业人员资格的制定及婴幼儿托育政策等。
二是随着“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先后出台与落地实施,二孩家庭与二孩群体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关注二孩的到来对其同胞哥哥或姐姐的影响,如邹林的研究发现二孩的出生会对其同胞哥哥或姐姐的社会性发展中自我系统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交往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使其出现一些行为倒退,情绪易怒,交往障碍等行为异常现象。[85]张晗认为二孩的到来,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使家庭教育更加理性,可以避免家长给予孩子过高期望,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张晗同时指出,父母应该公平民主地对待子女,让爱不失衡。[86]很多研究是从人口学的角度来探讨家长的生育意愿及人口发展态势[87][88],也有研究从学前教育政策与资源配置策略等视角关注二孩群体。[89][90]
三是在群体特征方面,呈现出从关注正常儿童到关注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研究趋势,如对自闭症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的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教育康复在我国开展得相对较晚,其中大部分儿童是在隔离的特殊教育机构中接受学习训练的。随着全纳性教育理念的引入,自闭症儿童开始在全纳教育中享受与普通同龄伙伴一起生活、学习的权利。自闭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干预方法及其效果。目前,应用行为分析、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音乐治疗等干预方法在我国自闭症干预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被广泛地应用,如李运佳通过可视音乐治疗法对一例外显冲动型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91]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从融合教育视角出发对教育中的环境创设、课程设置、资源整合和人员合作等方面进行关注和研究,致力于提高我国自闭症儿童所接受的融合教育的质量。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较少,多集中于学前融合教育的干预训练,且研究被试量较少,干预效果的可推广程度相异较大,尚无法对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以及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可行性策略描绘出相对完整的蓝图。
四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是两个相对复杂而又不断转换的群体,不论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与人口流动相伴而生,都是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长期以来都是热点,同时也是难点。流动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其教育现状与机会、家庭教育、学习态度、亲子关系等内容展开的调查和研究。如刘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存在经费严重匮乏、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幼教师资水平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幼小衔接困难等问题,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国家政策支持。[92]杨菊华等人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机会的最新状况,表明其教育机会受到了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双重排斥。[93]王晓芬针对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状态不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转变养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并做好相关课程与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等建议。[94]解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漫长曲折和渐进的过程,同时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实践人员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保障这些弱势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主题
首先,2009年后,我国关于儿童发展评价研究的数量逐年上升,儿童发展评价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关于我国儿童发展评价的研究的主题主要有:儿童发展评价现状、研究方法、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国外理论等。[95]总体而言,近10年来,我国对儿童发展评价的现状研究、国外理论研究以及内容研究相对较多,而对有关儿童发展评价的主体与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我国儿童发展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一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如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二是着眼于真实自然的情境,即在各种现实环境或类似现实环境的真实情境中为幼儿呈现真实任务,以此引发幼儿兴趣,考察其真实表现。
其次,儿童研究出现生态化的取向。受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观的影响,我国的儿童研究越来越重视儿童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观认为,儿童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与宏观系统,个体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其心理发展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之间又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幼儿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为主,如家庭和幼儿园。家庭环境研究者主要关注家庭结构与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问题,等等。[96]以往有关育儿和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研究多聚焦于母亲,然而,随着对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中重要一环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家庭的不断多样化,父亲及其他家庭成员对儿童成长及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了重视。[97]除此之外,现今年轻父母多为双职工,因此隔代养育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有研究者考察了祖辈和母辈养育目标与策略的代际差异[98],也有研究者分析了祖辈和母辈共同养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99]
幼儿园是3~6岁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机构,儿童在园时间占据一天的多半,儿童的语言、认知、社会性等在这一环境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对幼儿园环境的研究多关注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等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史瑾等分析了幼儿园环境质量与幼儿入学准备的关系[100],黄瑾等对幼儿园半日活动情境下的师幼互动做了观察分析[101]。但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与氛围、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有关特定时代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的研究还很有限,对于社会环境中的许多方面研究者刚刚或尚未涉足,如儿童博物馆、绘本馆等资源如何与学前教育课程整合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逐渐成为儿童研究的热门领域。利用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来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问题的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成为新兴学科。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力图通过神经科学方法与心理行为方法的整合,特别是应用脑成像技术来研究儿童发展的神经机制,探索儿童发展的行为、心理和神经机制的关系。尽管儿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仅有不到10年的历史,但它几乎影响到儿童发展研究的所有传统领域。我国许多研究机构都添置了诸如脑电、相关电位和核磁共振等研究仪器设备,广泛开展与儿童发展有关的脑机制研究。[102]有关脑科学的教育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教育神经科学、教育生物学等新的学科领域。[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