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卷

三、幼儿园教师与儿童关系中的角色转变:由教师中心转向师幼对话

字体:16+-

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及教师角色的问题一直是学前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界一直在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的问题上有争论,教师与儿童的关系长期在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的两极之间游移。21世纪以来,从融合的角度出发,“双主体”和“交互主体”的概念被提出[21],师幼互动的主体开始由师幼之间的博弈走向师幼双向主体的“交互”“平等”“对话”的平衡状态。

(一)教师主导、儿童从属的师幼关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改革开放前,受苏联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教师主导和教师中心是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儿童关系的主要特征。教学被认为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在特定环境、条件、组织形式及特选的材料和方法之下,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世界观、信念和发展智力体力的过程。[22]人们认为幼稚的儿童是无法对非常复杂的教学过程做出各种选择和决定的,教师主导原则才是使教学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高效率地进行并获得好的质量的保证。[23]此后很长一个阶段,教师与儿童的关系都体现出了教师主导、儿童从属的特征,这种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最为明显。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关系体现为一种单方向的“灌输式”“驯化式”和教师对儿童“培育式”模式。[24]

(二)对“教师中心”的批判和反思(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批国际学前教育和教师培养的经验和启示被逐渐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对长久以来的“教师中心”开始进行反思,提出多年来对于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解和贯彻存在的问题,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太过唯一和固定化,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25]只重视教、忽视学的“教师主导”倾向会使教育丧失活力,降低教学的效率,从而抑制儿童的个性和发展。师幼关系中,教师与儿童的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不是人对机器的操作,也不是人对动物的驯化,更不是人对物品的雕刻。[26]

意识到这一点后,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开始从教师主体向儿童主体偏移,更关注教师与儿童在互动中的交互作用。有学者指出,教师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学生处于次要的、被动的地位,要将教师主导和儿童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教的过程从单纯由教师传授知识,转变到既关注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的全面育人的过程。[27]

(三)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走向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2000年至今)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推进了幼儿园教师角色从原本的管理者、指挥者、裁决者向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转变。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在何者为主导的持续不断的争议中走向融合。尤其在近些年,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宗教哲学、存在主义、诠释学等思潮丰富了师幼互动的内涵,加深了对教师角色和师幼关系的解读,为教师研究和师幼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不再处于对立的两端,主体间的争夺、博弈色彩在减弱,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28]“对话”“共生”“诠释”“关注”“共同成长”等表述逐渐成为师幼关系研究中的新兴词汇。有学者认为事物的多样性、生成性、开放性仅在对话的情形中才能实现,主张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儿童不仅是互主体性关系,而且是“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在真诚、敞亮、投入的基础上,形成与儿童之间的平等、理解、沟通、信任、尊重、融洽的关系和互依、互生、互补、互惠、互相激发的教育生态。[29]对话教学的过程既是激发双方智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互动过程,具有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反映了课堂文化中的精神“相遇性”关系。教师应当重塑身份,努力践行文化回应性对话教学,使得师幼走向真正的对话之旅。师幼互动的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师幼之间的博弈走向师幼双向主体的交互、平等、对话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