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卷

三、幼儿园课改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字体:16+-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进,即以课程理念指导课程实践,实践探索检验和提升课程理论。

为了使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取得的理论成果“落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宣传讲座,以使理论工作者提倡的新思想、新理念进入广大幼儿教育实践群体中。1990年5月19日至30日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了“幼儿园教育”系列电视讲座,以配合法规的贯彻实施。电视讲座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上海市教育局的部分教师和行政干部,围绕教育目标、保教结合、活动与幼儿发展、教育活动、教师作用等专题发言,还播放了上海市幼儿园教育片段录像。[23]这些宣传实践活动对当时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理论指导幼儿园一线教育实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了反映新时期幼儿教育的变化,准确传递《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经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全国几十位专家,经过3年努力,按领域来划分、组织幼儿园课程,编辑出版了一套名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教育活动”作为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分别出版了《幼儿园目标与活动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其中,南京师大版丛书也采用了领域课程的划分方式。

在幼儿园课程实践探索方面,20世纪90年代广大幼儿园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究的各个领域,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研究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实践。全国许多地方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当地幼儿园,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有:南京师大和南京市鼓楼幼儿园的“活动教育课程中的小组活动教育”,上海市静安区的“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上海市宝山区的“幼儿园情感课程研究报告”,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的“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课程的研究”,长沙师范的“农村一年制学前班课程实验报告”。[24]

这些在当时以彻底破除分科教学模式为目的的众多幼儿园课改实验和课程模式,同样引起过学界激烈的争论和深刻的反思。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盘废弃过去的教学模式而嫁接有某种“理论依据”的课程模式也是不合适的改革举措。1994年底,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和北京市教科所受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委托,召开了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讨会,研讨幼教改革中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这次研讨会的重点指向当时风靡业界的各种课程模式。[25]北师大祝士媛在会上报告中指出,当前课程改革中,很多幼儿园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照搬课程模式,只注重形式的变革而不注重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变革,建议对国外的理论和做法要有选择地吸收,加强对各种课程模式的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