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卷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向与留白

字体: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但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地方发展不平衡等问题。1999年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在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措施,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从幼儿阶段抓起,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印发,两个文件都要求大力推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同年,为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教育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及《幼儿园工作规程》,吸取各省市学前教育纲要的制定经验,发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充分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工作,组织幼儿教育者学习和理解该文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并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

《幼儿园工作规程》涉及的幼儿园工作面较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其中的第四章“幼儿园的教育”展开并具体化,可以将其看作《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下位文件,是连接《幼儿园工作规程》与教育实践的桥梁。[2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共包含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以及教育评价四部分。总则突出了幼儿园教育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精神。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将其称为“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这一观点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深化了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虽然终身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如何将对幼儿园的认识从小学预备阶段转变为人生学习初始阶段,如何让幼儿园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30],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与改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各领域的目标、内容、实施等都体现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例如,该文件明确了选择教育活动内容时要遵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原则,在各领域目标的表述上也较多使用“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按教师所熟悉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进行划分。相比于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关注各年龄段幼儿需要掌握的各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各领域“追求什么、做什么、怎样做”[31],为课程提取了存在于各领域的结构框架,即关于世界的浅显而基本的知识经验,关于基本活动方式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关于发展智力、提高基本能力的经验,以及关于对待世界和活动的态度(情意方面的经验)。[3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突出了教育培养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取向,但也没有走向在幼儿园教育改革中一味批判“重知识、轻能力”的极端,注重必要知识技能的学习,从关注幼儿“该学什么”转变为将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师任务、儿童活动与儿童发展融为一体[33],体现了新知识观和培养幼儿终身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的教育要求。此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围绕“教育评价”进行要点说明,要求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应避免重知识技能、忽略情感能力的倾向,采用多样化的发展性评价了解幼儿,使评价服务于教学指导与课程改进。这既呼应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也将评价纳为学前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提供了将《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方向。作为国家管理幼儿园教育的宏观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虽无法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直接的操作指导及规定,却能为幼儿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教育工作细则、发展课程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