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中,学校教育已经较为成熟,成人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终身学习类型也正在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条件。今后,“学分银行”的建立及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等终身学习基础性制度建设,是决定我国真正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所在。
我国已从政策制度上开始强调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制度建设。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总体目标。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要建立学分银行和信息化平台。完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通过部分地区率先探索、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自2012年以来,教育部指导国家开放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试点,并已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截至2017年9月,全国已建立70个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认证点),5所地方开放大学承担了地区学分银行建设工作,为数万人开展了学分积累与转换服务。此外,我国在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实践;很多高校之间也通过建立学分互认联盟、签订多边或双边协议等形式,开展学分互认和转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2017年3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旨在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将资历成果分为7级,明确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及业绩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确立了各等级的标准。该标准是国内第一个资历框架等级地方标准,也是广东职业教育创新的特色亮点。具体等级如表7-2所示。[22]
表7-2 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
续表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学习探索和起步阶段。目前,这方面的实践还是地区性的,比较零散。这表明在实践中,如何真正达成全局性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不同学习方式及不同学习过程之间的学分互认转换仍然是未来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困难。
第一,完成学分认定的标准是什么。是课程课时量、学生学习时间,还是学习成果?不同的学分认定方式是搭建整个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基础。[23]第二,学分认定的具体标准如何设定。终身学习意味着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身份的人群可能同时在学习同一课程,那么是统一性还是差异性的学分标准设定更加合理?若是差异性,那此差异性又该如何把握?因此,在不同类型的教育或不同的终身学习机构中,同一课程的学分认定具体标准如何较为科学合理且公平,将成为终身学习“立交桥”搭建的另一关键。第三,学分认定完成后,如何实现转换。不同教育类型及不同终身学习机构之间如何妥善制定学分转换规则,以便具体实施操作;不适当的学分转换机制可能会对某些类型的教育或某些终身学习机构造成消极影响。第四,如何确保学分认定、转换的质量及公信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立交桥”搭建的重要保障。这一点涉及两个方面:对学分即学习成果的认定,是否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严格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学分的转换是否公平公正并得到社会监督。[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