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

三、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字体:16+-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关键。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由需求决定,需求一方面来自劳动力市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职业教育院校提供更加精准的用人信息;另一方面来自广大的学习者,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总体而言,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满足,人民仍然渴望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满足上述两方面的需求开展改革。

(一)引导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办学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重点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及校企合作中的具体问题,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一是以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为依托,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二是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四是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五是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法律体系,保障在实践中充分执行法律,解决法律执行亏空问题;六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等方面给予行业企业更多的话语权。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控制面向限制类产业的专业,逐步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25]

(二)完善特色“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就要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工作列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

我国现已建成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但还不够完善,未完全满足一线教师的发展需要。未来应重点围绕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与普通教育略有不同。未来应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合理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并重点将教师编制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二是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在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需配以用人自主权。尤其要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并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三是教师培养制度。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建设。四是教师培训制度。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以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为依托,保障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

职业院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方法,建立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创新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策略,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开展多样化实习,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具体而言,一是完善专业目录、部分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新的中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二是创新课程管理制度,突出课程的灵活与个性化选择,必修与选修并重,允许双专业与转专业;三是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给予学生充分、灵活的选课、休学、转专业的自主权;四是创新校企合作制度,强化长时段、多场域的育人合作设计;五是推进校企在实习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强对话,保障实习质量。

(四)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管评办分离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一是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二是各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三是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四是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五是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六是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五)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科学、先进、认同广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继续推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充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贯彻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理念,使职业院校、专业与地区、产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