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

五、办学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字体:16+-

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走上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辅相成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在新形势下,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新型城镇化、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等被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面对新的发展问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为以下三点。

(一)政府职责不到位

首先,政策不配套,落实不到位。一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对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多表述为“统筹协调”“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督导评估”等,不够具体和明确,同时也缺乏对法律执行的保障。关于行业、企业职责的表述同样模糊不清,未明确规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缺乏鼓励企事业单位举办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政府对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调控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制度,职业学校办学主体的随意性较大,各自为政,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国家要求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但多为指导性意见,缺少可操作性,政策落实不到位。此外,在资金支持方面,目前执行的减税政策程序复杂,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

其次,投资体制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的改革。在投资体制上,我国目前职业学校实行中央—省—地市三级办学体制,由于我国财政实行分级体制,越到下级财政越困难,因而不同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差别明显。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的短缺已经明显影响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

最后,我国尚未形成政策评价机制,不仅缺少政策评价理论和实践主体,也缺乏科学的政策评价标准和技术方法。

(二)行业指导作用不够

一是权利责任不明确。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原则性规定,未明确行业的权利与责任,也未构建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导致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无法落实。从行业组织的发展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行业不再具有行政职能,原属行业的大中专院校多被划归地方政府,再加上行业自身存在组织不健全、定位不准确、缺少统筹规划和行业规范等问题,对职业院校与所属企业间的协调作用有限。

二是引导作用不充分。行业很少独立设置管理职业教育的部门,大多是由教育培训或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专人负责的,行业对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行业组织在引导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时,未能充分根据行业现实和潜在需求来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三)企业办学动力不足

一是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目前我国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面临着身份和资金的双重问题。从身份上来说,企业办学属于社会力量办学,法律地位得不到认可,学校性质难以界定,既不能享受国家财政资金,也不能采用民办教育的收费政策。从资金上来说,一方面,企业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而培养的学生并不全部留在企业,这降低了企业出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而是属于企业的二级单位,不但不能通过融资等方式争取投资,还要缴纳多种税款,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较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但未明确规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义务和具体的奖惩措施。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对自身生产经营的作用不明显,创办职业学校不是其必要工作。这就造成了虽然企业向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但对学生的指导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限。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的同质化不利于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一味追求招生规模,设置热门专业,造成职业院校间的专业雷同,脱离企业需求,与企业的专项生产经营和有限资源不匹配。目前的校企合作仍以职业学校为主导,企业主要负责实习实训,很难全程参与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 孟凡华、李瑶、岳金凤:《教育体制改革的破冰之路》,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

[2] 顾明远:《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的关系》,载《人民教育》,1993(5)。

[3]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摩根大通:《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供需研讨会,北京,2016。

[4]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摩根大通:《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供需研讨会,北京,2016。

[5]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摩根大通:《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供需研讨会,北京,2016。

[6]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摩根大通:《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供需研讨会,北京,2016。

[7] 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88页,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8] 牟晖、杨挺:《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载《教育与职业》,2009(27)。

[9] 祁占勇、王佳昕、安莹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和未来走向》,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

[10] 马永祥:《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载《江苏教育》,2015(24)。

[11] 陈金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4。

[12] 王志强:《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简要分析》,载《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13] 周雪梅、周红利:《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及其管理体制变革》,载《中国成人教育》,2014(8)。

[14] 张晓芳:《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

[15] 朱新生、唐以志:《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理论思考》,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9)。

[16] 高明:《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载《教育与职业》,2015(15)。

[17] 张超、杨延:《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分析——基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的统计分析》,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4)。

[18] 张超、杨延:《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分析——基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的统计分析》,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4)。

[19] 许跃、郭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回顾与思考》,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

[20] 高鸿、高红梅、赵昕:《算不算集团化办学怎样来判定》,载《中国教育报》,2013-02-27。

[21] 吉利、何超萍、谭林锋:《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集团平台重构》,载《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0)。

[22] 董克林:《职教集团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还缺点儿“资源”》,载《中国教育报》,2017-09-26。

[23] 韩冰:《从职教集团活动现状看其发展和建设要求》,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8)。

[24] HODGE G,“Introduction:the PPP phenomenon and its evaluation,”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Cheltenham,Edward Elgar,2010,pp.3-16.

[25] 刘明兴、田志磊:《职业教育公私伙伴关系的实践与反思——基于河南省县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案例分析》,载《职教论坛》,2017(16)。

[26] 刘明兴、田志磊:《职业教育公私伙伴关系的实践与反思——基于河南省县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案例分析》,载《职教论坛》,2017(16)。